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3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近距星星表第三版(CNS3)为样本,统计了太阳附近恒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太阳附近恒星分布十分不均匀,许多地方密度极小,甚至为零,我们称其为空洞。本给出了这些空洞的位置和大小,并提出它们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挑选Sloan数字巡天第7次释放数据(SDSS DR7)的主星系样本中近邻的、面向的盘状星系作为星系样本,统计研究了在恒星总质量相等的情况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和尺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性的真实性进行了检验.发现对于同等质量的盘状星系,u-r颜色与尺度相关性很弱,而g-r、r-i、r-z颜色与尺度负相关,即星系的尺度越大,颜色越蓝.该结果意味着盘状星系的质量分布对其恒星形成历史影响很大,物质分布越延展的星系,其演化越慢.  相似文献   
13.
红团簇巨星(red clump giant)是正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它们在赫罗图上成团出现且光度弥散很小,因此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理论和观测研究均表明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光度,某些波段的光度与金属丰度以及年龄的关系很微弱,可以作为理想的"标准烛光"来测量天体的距离。依巴谷(Hipparcos)天体测量卫星的数据释放后,红团簇巨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银河系结构以及测定本星系群成员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暗晕是通过等级成团方式形成的:小质量暗晕先形成,进而通过并合形成较大质量的暗晕。并合后的小质量暗晕形成所谓的次结构,目前关于次结构的演化过程和分布特点尚无明确结论。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半解析模型和观测来研究次结构分布和演化的进展,并特别讨论了次结构的并合时标、质量函数和空间分布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侯金良 《天文学进展》2004,22(2):i001-i00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等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首届中国天体物理研究生暑期讲习班星系物理部分“河外星系天文学”于2004年4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举行,历时11天。此次讲习班的正式代表共108人,分别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研究生和青年天文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球状星团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球状星团是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球状星团在观测上的统计结论,观测对理论模型的限制,利用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研究球状星团形成和演化等阶段的进展。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球状星团的形成、密度轮廓、初始质量函数,球状星团在质量、大小、空间上的演化,星系并合对球状星团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等。通过介绍当前研究的主要模型、相关的研究结果以及该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难题,阐明球状星团与星系的关系,深化对球状星团和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验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初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靠的,那么在目前的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和星系化学演化模型框架下还不能解释这种结果.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太阳系丰度可能不代表45亿年前本地星际介质的丰度.  相似文献   
18.
侯金良 《天文学进展》1997,15(4):352-363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测标准大爆核心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始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大气湍流理论始于大约30年前。湍流理论的发展使得天文学家对大气湍流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有了很好的认识,尤其是它为天文台选址和天文高分辨率技术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新的天文观测对已传统的大气湍流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可能给地面天文观测带来一场革命。在回顾了大气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后对传统大气湍流理论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作了系统的综述,并介绍了新的天文观测事实以及为此而提出的新的大气湍流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本星系群中的旋涡星系之一,M33(NGC 598)是验证星系化学演化理论不可多得的目标,因为它具有适当的距离和角直径,使得现今对其气体、恒星形成率(SFR)及丰度进行精细观测成为可能.该文首先对M33的盘建立了化学演化模型,同时考虑了内落和外流的影响,详细讨论了吸积和坍缩两种盘的内落模型.由于M33的质量较小,势阱较浅,容易受超新星爆发等过程的影响而引发外流,因此除了讨论内落时标的影响外,文中还讨论了与SFR成正比的外流的作用.得到了3条主要结论:(1)无论是坍缩模型还是吸积模型,在内落时标较长的时候,都可以给出较满意的结果,说明M33是通过慢速吸积过程形成的;(2)通过对M33的金属丰度研究表明,外流必不可少;(3)在采用较长的内落时标和引入外流后,与银河系相似的修正K-S定律可以较好地重现各个观测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