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21.
在湍流局地平衡假设下 ,建立了齐次湍能输运方程封闭模型 (HKE) ,并在平板边界层的两种经典流动中加以检验 ,给出 HKE封闭下的流速、湍流动能和湍流混合系数剖面的形式解。结果表明 ,HKE可以避免在流速剪切为零时的无湍流混合问题 ,其解与 L aufer湍流实验吻合 ,因而HKE模型比混合长理论有更合理的内涵。文中还给出 HKE封闭的浅海动力学模型 ,以湍应力和水位梯度力的平衡为运动的基本受力平衡 ,进行了模型的量阶分析和运动分析 :当阻尼频率和运动频率同量阶时 ,惯性运动不可忽略 ;在潮振荡占优的浅海中 ,对流非线性相对于惯性运动为小量 ;当阻尼频率足够大时 ,科氏力项相对于湍应力也可能为小量。  相似文献   
422.
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认识新生代礼乐盆地的热体制特征,利用耦合岩石圈变形、热演化和沉积过程的热力学数值模型,重建了8条骨干剖面的构造热演化史,并对主要构造单元的热体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裂阶段,热流总体上随时间增加,张裂结束时,海底热流一般介于70~80mW·m~(-2),基底浅埋区热流高于邻近凹陷区内热流;裂后阶段,非礁体发育区热流逐渐降低,现今海底热流一般介于65~70mW·m~(-2),局部区域热流因岩体侵位而有所增高,礁体发育区受到礁体与周围海水热交换的影响,海底热流降低或为负值,而基底热流可以达到70mW·m~(-2)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热体制主要是在古近纪岩石圈强烈减薄基础上,叠加了晚期岩浆侵位、基底起伏、沉积过程以及海底地形等局部因素影响的结果,礁体发育区热体制还受到礁体与周围海水热交换的影响;盆地凹陷中心区生油门限深度一般介于2000~2500mbsf,门限温度介于90~110℃;礁体发育区生油门限深度明显大于邻近的北1凹陷沉积中心区.  相似文献   
423.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RTM-1 DEM数据等,本研究以青海湖近年来增长速率情景开展湖泊快速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道路、居民点)与草地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期间青海湖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出现最小值,之后,青海湖进入稳定扩张期.2004-2019年期间,青海湖水位累计上涨3.27 m,年均增长率约为0.22 m/a;相应地,青海湖水量增长了14.25 km3,年均增长率为0.95 km3/a.湖泊扩张模拟结果显示,若青海湖水量以当前速率增长,水位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3207 m(相对2019年约10 m的水位涨幅),届时将会淹没178个居民点、长度约为1286.91 km的道路以及2042.22 km2的植被,其中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主要为切吉乡、泉吉乡和金滩乡.该研究有望为青海湖快速扩张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潜在威胁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制定缓解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4.
为解决河道小水等生态流量的监测难题,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北京市在部分河道断面采用三角形剖面堰使水位流量单值化,并开展堰上水头连续监测,通过典型断面不同水位流量的现场精测,与三角形剖面堰水位流量关系理论线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堰上水头在低水区间流量实测值与理论值偏差在误差范围内,因此可在小水时利用理论线进行水位推流、中高水利用率定线进行水位推流。三角形剖面堰可推广应用于北方典型河道,满足防洪、景观、水资源、水质考核等要求,更有助于生态流量、海绵城市项目典型断面等水量监测。  相似文献   
425.
为寻求实现矽卡岩型铜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铜陵水木冲尾矿库矽卡岩型铜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学自动分析系统(MLA)等手段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尾矿中含Cu 0.142%、Ag 0.12×10-6、Ga 16.4×10-6,Se 13×10-6;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榴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等;黄铜矿解离度约为15%,多与石英、长石和辉石连生,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解离度相当,约为50%,两者交生产出,或与辉石、长石、石英和方解石连生,石榴石解离度约为50%,多与辉石、长石、石英和方解石等连生。  相似文献   
426.
许文锋 《海洋工程》2009,27(3):117-121
针对采用定值相对极限位移判定隧道围岩稳定性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模糊概率理论判定隧道围岩稳定的计算方法.结合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实际,利用曲线回归和模糊概率方法对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概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参考现行规范并根据海底隧道各个开挖步的变形量综合确定极限相对位移上下限,采用指数函数对海底隧道CRD1部和CRD3部的拱顶下沉收敛曲线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参数及实测结果,应用模糊概率公式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概率进行了计算,从而为根据某个时刻的相对位移来判断海底隧道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27.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气通量及整体交换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西太平洋海域弱风、高温、潮湿的大气状态特征,提出了在光滑面存在粘性副层气流中的廓线的层结订正方案。用此模式对西太平洋暖池区TOGACOAREIOP期间,在向阳红5号船(2°S,154°E)获取的海面风、温、湿梯度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区贴水层气流中不稳定层结占50%-80%,其中很不稳定的占10.3%;该海区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受层结影响远大于受风速的影响;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随不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速下量值可相差4倍以上;其变化范围为0.3×10-3—3.2×10-3。由此可见,层结的影响使它们的变化大于其它海区的结果。在u10=0-10m/s范围内,中性化整体交换系数平均为CDN=1.2×10-3,CHN=1.14×10-3,CEN=1.19×10-3,与Large和Pond(1981,1982)不稳定条件的研究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428.
429.
海底隧道突水涌泥机理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隧道在穿越断层及软弱破碎带时如果遇到透水性地层,可能会发生隧道突水涌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潜在危害对于顺利建成海底隧道至关重要.结合建设中的厦门海底隧道工程,针对隧道通过不良地质时可能遇到的突水涌泥危害,对突水的补给水源、突水通道及隧道与含水层位置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引用B.斯列萨列夫简支粱及强度理论,对海底隧道突水条件及预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参考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海底隧道突水涌泥的治理对策,为海底隧道的顺利修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30.
褐藻多糖硫酸酯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水溶性杂聚糖,其化学组成对抗氧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三种褐藻来源的褐藻多糖硫酸酯及其降解产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不同来源褐藻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分子量对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影响,但是对不同褐藻来源的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影响趋势并不一致。2)岩藻糖、硫酸基和糖醛酸含量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影响与分子量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低分子量样品,岩藻糖和硫酸基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成正相关。3)岩藻糖和硫酸根的比值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一定影响,比值越大,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越强。分子量、岩藻糖、硫酸基和糖醛酸的含量对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依次减小。本研究为褐藻多糖硫酸酯在抗氧化剂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裙带菜、羊栖菜和铜藻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