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岩浆岩砾石磨圆度地质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地质学的兴起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内外对砾石磨圆度与搬运距离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明显的进展。本次研究通过对永定河、碓臼峪、滦河和大石河四条河流进行系统的野外考察,从河流的出山口开始向下游设定考察点,详细描述各考察点砾石的磨圆度、粒度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岩浆岩砾石磨圆度与搬运距离的定量关系以及磨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岩浆岩砾石的磨圆度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而变好,在搬运的初期变化最快,而后逐渐缓慢下来,最终磨圆度趋于稳定。岩浆岩砾石由棱角状变为次棱角状一般需要搬运3~6 km,由次棱角状变为次圆状一般要搬运12~21 km,圆状砾石大量出现至少要搬运22~31 km。砾石的磨圆度受搬运距离、母岩成分、粒度和破碎作用的影响。棱角状、次棱角状砾石容易被磨蚀,在搬运初期转化为次圆状、圆状,而圆状砾石不易磨蚀达到极圆状;岩浆岩砾石磨圆速度比石英快,比石灰岩慢;相同母岩成分的砾石,粗粒砾石比细粒砾石磨圆快;破碎作用则会降低砾石的磨圆度,使部分砾石呈现出与搬运距离不协调的磨圆特征。  相似文献   
52.
滇西富碱斑岩型多金属矿区黄铁矿和石英脉流体包裹体中R/Ra值主要为0.160 8~3.470 0,远高于地壳特征值,而整体略低于地幔特征值;20 Ne/22 Ne和21 Ne/22 Ne平均值分别为11.271 0和0.032 2,接近地幔同位素组成;40 Ar/36 Ar和38 Ar/36 Ar平均值分别为395.510 0和0.197 6,均高于大气比值,而低于MORB比值;与大气相比,128 Xe/130 Xe、129 Xe/130 Xe、131 Xe/130 Xe、132 Xe/130 Xe、134 Xe/130 Xe、136 Xe/130 Xe值均表现出过剩的特征;富硅成矿流体的δ30Si值为-2.4‰~-0.1‰,表现出几乎未经动力分馏的原始地幔流体性质,而富碱岩浆的δ30Si值为0.0‰~0.4‰,表现出历经强烈动力分馏的交代富集地幔流体性质。综合研究表明:滇西地区硅同位素组成与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在显示含矿流体的幔源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壳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分异产物,即富碱岩浆和与之伴随的富硅成矿流体,二者携带成矿物质沿断裂进入地壳,伴随富硅成矿流体在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中对富碱斑岩与地层岩石的交代蚀变,从而引发壳幔物质叠加混染。正是这种流体作用构成了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多金属成矿的内在统一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3.
54.
西藏亚贵拉含钼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奋其  高明  唐文清  梁婷 《中国地质》2010,37(6):1566-1574
冈底斯带东段的念青唐古拉地区除了发育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外,还发育大型钼矿床,前者被认为是始新世成矿作用的产物,后者则被认为是古新世斑岩型钼矿床。在该区规模最大的亚贵拉铅锌矿床评价过程中,不仅发现铅锌矿化与石英斑岩体关系密切,而且在岩体内发现了规模较大的辉钼矿脉。应用LA-ICP-MS对石英斑岩锆石微区U-Pb年龄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90%的测点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明显的环带构造,具岩浆成因特点。2件石英斑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65.8±1.3)Ma(MSWD=3.0)、(68.6±1.7)Ma(MSWD=1.8),表明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在野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石英斑岩体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前人对钼矿体的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认为辉钼矿化、铅锌矿化均与石英斑岩岩浆热液密切相关,但亚贵拉钼矿化与沙让斑岩钼矿化有别。念青唐古拉地区在晚白垩世可能发生铅锌成矿作用以及钼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大荔冬枣本地化需冷量指标,通过分析大荔县一般国家气象站1980-2017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三种模型,对大荔县冬枣树的需冷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荔县稳定通过7.2℃的日期差异性大,最大相差22 d;三种不同模型统计得出的需冷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2℃模型得出的需冷量偏高,不宜作为大荔冬枣实际需冷量的测定方法;0~7.2℃模型与犹他模型得出的需冷量差异小,且较为一致。大荔冬枣需冷量为319 h左右。  相似文献   
56.
滇西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非常活跃的新生代陆内变形区。自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整体快速抬升,该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缝合)带中局部由挤压转为拉张,出现断陷盆地,并随地幔上拱和岩浆喷发,特别是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沿深大断裂带上侵及引发的构造-岩浆活动,导致大量新生代富碱侵入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大连作为“冰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应依托其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文章依据大连在“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经济现状、资源要素、成长空间等条件综合分析,从合作互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期互惠互利等不同维度,提出 “冰上丝绸之路” 视域下大连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助力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8.
青海地区数字化表层水温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地区表层水温井孔的观测概况,对各井孔产出数据的可靠性和年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汶川、大柴旦、玉树地震前后水温(地温)的前兆异常变化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通过深入分析毛乌素沙地内北大池古城东侧一处包含人类活动层的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结合14C、OSL(光释光)测年和历史文献记载,本研究重建了北大池周边历史时期以来的环境及人类活动过程。结果显示:北大池湖泊在历史时期处于断续退缩过程之中,剖面北侧的河流水量一直减少。剖面中粗颗粒含量的变化与湖泊退缩和河流水量减少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剖面点周边地表沙丘出现的大致时间为明末,该结论与众多测年结果相符。该研究对理解毛乌素沙地环境变化的空间尺度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同时在揭示沙漠化的内部环境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奉婷  张磊 《地理研究》2016,35(6):1141-1150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综合历史资料、GIS与定量分析法,以农村居民点建村的时间、所处的地貌类型以及建村时的农户来源地3个指标,系统考察隋朝至1949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沂水县1949年的1484个农村居民点,最早建村于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先快后慢,呈倒“U”型演变,明朝建村速率最快。同时,每个朝代初期建村速率较快,后期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沂水县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快于县域整体农村居民点建村速率的地貌类型沿着平原—丘陵—山地的地貌格局演进,建村时的农户来源地沿着省外—县外—县内的地域格局演进。驱动力研究认为,人地关系状况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时间格局变化的主导驱动力,战争、政策及气候灾害等通过影响人地关系状况,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短时间尺度的格局变化;耕地资源禀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农户建村首先选择耕地资源禀赋优越的平原,随着人地矛盾增加,逐步向丘陵和山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