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 (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相控阵馈源(Phased array feeds, PAFs)接收机作为下一代微波接收机, 为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射电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缓解工作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法. PAFs接收机对射电望远镜焦平面的电磁波进行空域采样, 返回时域阵列信号, 使用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 MVDR)波束合成器可以自适应地识别RFI的方向, 同时抑制RFI在输出信号中的功率, 从而达到提升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效果. 仿真结果表明MVDR波束合成器对有源高能量的射电干扰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缓解能力, 同时, 该波束合成器对各阵元信道中加性噪声累积引起的无源干扰有很强的抑制能力, 因此, PAFs接收机的MVDR波束合成器可以增强日益复杂电磁波环境下射电望远镜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玲  张青松  朱立平  王国 《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40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通过对比认为,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17世纪、1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18世纪、20世纪两个温暖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但两地区气温的冷暖转化不同步。中国大部分地区(除华东、新疆、西藏区外)17、19世纪升温开始得较北极早;北极地区绝大部分站点18世纪升温较中国明显,且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400aBP以来两地气温变化的周期较为一致,以130~140年、100年、80年的周期为主,说明400aBP以来气温的变化具有全球性,而且气温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尤其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极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青松 《第四纪研究》1990,10(2):159-167
南极无冰区和冰芯的记录均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极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是与全球变化一致的。在最近几十年,大气CO2含量增加已引起南极地区气温升高,冰盖前缘缓慢消退。温室效应将促使南极冰盖(首先是陆缘冰)部分融化,但不可能崩溃。在今后50年内,南极冰盖部分消融引起的海面上升幅度将不超过2m。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17.
西藏札达盆地的上新世地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正> 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组(张青松、王富葆),在阿里地区札达县香孜农场采得小古长颈鹿的上颌化石,同时在札达、香孜和曲松等地,系统采集了孢粉样品和其它动物化石,为研究札达盆地湖相地层的时代、沉积环境及西藏高原的隆起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Thepurposeofthisstudyis,byinverselydeducingsedimentaryenvironmentfromsedimentaryresult,torecovertherecordofrecen...  相似文献   
19.
王国  张青松 《极地研究》1998,9(1):35-40
FeaturesoftemperaturechangesatBarrowofArcticinthelast400aWangGuo(王国)andZhangQingsong(张青松)TheInstitudeofGeography,ChinesesAcad...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12月,笔者在南极戴维斯(Davis)站工作期间,对站区沿海海冰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以及海冰的一些物理性质作了观察,并且从3月20日至11月30日,和澳大利亚考察队员一起,测量了海冰厚度和冰下水温(每周一次)。最近笔者又查阅了南极大陆东部沿海站区有关海冰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现将这些观测资料介绍于后,供我国海冰和南极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