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5 毫秒
81.
蒋少涌  王春龙  张璐  袁峰  苏慧敏  张浩翔  刘涛 《地质学报》2021,95(10):3017-3038
锂是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伟晶岩型锂矿是锂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伟晶岩的成因及锂等关键金属在花岗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是如何富集成矿的,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多种方法可对伟晶岩的成岩成矿年龄进行限定,除锆石外,其他副矿物和矿石矿物如磷灰石、铌铁矿族矿物、锡石等的原位微区U-Pb定年己得到广泛应用,但需根据定年矿物的共生关系、结晶学及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合理解释所获年龄的地质意义;伟晶岩型锂矿的成岩成矿一般具有同时性,个别存在多期成矿.伟晶岩的地球化学类型主要有LCT型(富集Li-Cs-Ta)和NYF型(富集Nb-Y-F)及它们的混合类型;成因有"母体花岗岩浆的结晶分异"和"源岩直接部分熔融"两种主要模型;多种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可用于区分这两种成因.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包括成矿元素在源区的初始富集,成矿元素在岩浆过程中的富集和沉淀,以及在岩浆-热液过程中的行为和富集作用.伟晶岩中贯通性矿物和矿石矿物的原位微区分析是研究锂等关键金属成矿过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2.
渤海海域褐潮期微型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以来每年夏季在河北省渤海海域爆发大面积的褐潮,致使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业遭到严重破坏。褐潮优势藻个体微小(约2μm),难以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藻种鉴定,因此可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褐潮爆发期山海关、新开口、乐亭海域3个站位的微型浮游生物样品,建立了微型浮游生物的18S rDNA可变区V9的克隆文库并进行测序,BLAST比对确定序列的分类信息。结果表明,各海域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组成不同,山海关海域物种丰富度低于新开口和乐亭。同时发现,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在3个站位中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占山海关海域测序总量的74%;多形微眼藻(Minutocellus polymorphus)在3个站位中也均可检测到,在新开口和乐亭海域的丰度较高。以上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的褐潮可能是由这2种褐潮生物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3.
超声波CT技术在某大桥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超声波CT技术,对重庆某大桥桩基进行检测.经分析表明,扇形法数据的采集能取得丰富的桩基内部结构数据,CT层析成像技术能正确反演桩基内部结构.通过实例说明超声波CT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准确率、高效率的检测介质内部结构的技术,在基础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北京周口店官地杂岩变质-深熔作用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A-ICP-MS技术测得北京周口店官地杂岩深熔成因浅色体和其源岩--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 548+23/-24) Ma和(2 538+34/-35) Ma.这表明,官地杂岩在新太古代末期发生了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定年结果为华北陆块的东部地块新太古代末期的克拉通化事件提供了进一步的变质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85.
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特性反映了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能力的影响。研究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对于评估气溶胶辐射强迫、了解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的研究意义、监测方法、中外研究进展、参数化拟合和模型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中国在该领域开展的研究数量偏少,广泛开展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6.
近30年北极海冰异常变化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璐  张占海  李群  吴辉碇 《极地研究》2009,21(4):344-352
在过去30年间,北极气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北极海冰变化更是经历了令人瞩目的、从平缓到突变的缩减过程,因此,北冰洋及其海冰的研究得到广泛的重视。综述当前国内外有关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研究工作,对这些大气的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以及一些全球和区域气候模拟的结果,基本上一致地指出了近3O年来北极海冰的快速衰减趋势,尤其是夏季北极海冰正以每lO年超过10%的变化幅度快速减少。从海冰的基本物理特征、与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和北极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研究形成这种快速变化的因子--海表面气温增暖,太平洋与大西洋人流的热盐性质变化,以及大气环流模态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7.
张璐  葛锦华 《贵州气象》2000,24(3):32-35
对毕节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高产品玉米地分别在不同时期进行小气候观测,初步总结出黔西北区高产玉米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表明玉米品种毕303每公顷296.3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公顷产34.82kg,洋芋、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45.11kg查对于其它品种及密度群体结构更为合理,能获得较佳的小气候环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8.
珠江组一段沉积时期是珠三坳陷沉积体系演变的重要时期,由早期的大范围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为晚期的浅海陆架沉积体系,对其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海侵过程中沉积体系演化过程,而且对浅海陆架有利沉积相带预测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以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珠三坳陷珠江组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结合方法查明了珠江组一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讨论了沉积演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珠三坳陷珠江组一段可划分为PS1、PS2、PS3、PS4共4个四级层序。PS3和PS4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组合;PS1和PS2时期以浅海陆架沉积体系大规模发育为特征,在研究区西部发育潮流砂脊,东部发育滨外砂坝。珠三坳陷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以及垂向演化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强度、构造沉降与古地貌等综合控制。水下分流河道、潮流砂脊与滨外砂坝等微相砂岩占比高且物性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89.
张璐  李红梅  温婷婷 《气象科技》2023,51(4):489-498
选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风速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趋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JP2〗①近6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尤为明显,为0.62 ℃〖DK〗·(10a)-1;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39.9 mm〖DK〗·(10a)-1;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以茫崖站最为明显,风速减小速率为-0.56 m〖DK〗·s-1〖DK〗·(10a)-1。〖JP〗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1972年和1983年发生了年代际趋势转折,平均最高气温第3次转折发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气温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发生年代际趋势转折;年平均风速发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与旧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新气候态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均值分别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温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状更加偏平,气候趋于不稳定;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超中国、同纬度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0.
华北平原霾污染问题严重,霾污染的演变与大气边界层密切相关,但华北平原边界层理化过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尚且不足,仍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为此, 2016~2020年,北京大学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平原开展了霾污染天气大气边界层空间结构综合观测COATS实验(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during haze pollution). COATS实验空间上构成“点-线-面”的实验布局,全面获取了冬夏季边界层气象和环境要素的时空剖面及细颗粒物湍流输送资料.研究成果包括:给出了华北平原边界层结构及细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分布基本特征;揭示了持续性重霾天气的典型热力结构和低空急流的清除机理;阐明了太行山对边界层空间结构的调整是华北平原霾污染非均匀分布的重要原因,指出山地诱发的垂直环流可以促进高架污染层的形成,强调了大气内边界效应对污染物水平扩散具有约束作用;对比分析并定量估算了冬夏季边界层对霾污染的贡献;解析了边界层高度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