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62.
63.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在部门管理体制下逐渐演变为7种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国家公园知名度的比较,探讨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采用18等分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国家公园的旅游竞争力,并对国家公园旅游的深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苏南的无锡市和皖西北的亳州市为代表,以城镇扩展和耕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探究了两者在社会经济方面不同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5.
江苏省农村城镇化的村庄规模变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分析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规模变动,指出当前主要问题是:村庄人口减少和用地面积增大;农宅占地过大;小城镇吸纳力不足。探讨其变化的动力机制,城镇空间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外因,内部建设用地变动是主要的内因,提出未来村庄建设要加强村庄规模的调控力度,适应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6.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经历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地区的建筑民居、生态景观、文化遗产等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要素的潜在价值逐步显化,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态势逐渐显现。论文以苏州市吴中区西巷自然村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空间本身逐渐成为商品被“销售”,进而获取一定利润的过程,该过程的空间内涵体现在空间表征与空间实践2个层面。从空间表征来看,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由乡村空间中农产品的商品化扩展到乡村空间本身的商品化,并且伴随着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向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多功能空间转变,更加注重营销空间品质与体验等非实体产品。从空间实践来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西巷村空间商品化是由村庄内外部多元异质主体的一系列实践推动,各行动者能获取共同利益是其得以联结形成网络的基础条件,网络中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7.
珠江三角洲北向拓展最有可能惠及的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相邻的9个地级市之间竞争发展比较激烈.科学评价城市竞争力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在突出城市集聚与扩散功能比较的理念下,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比较的指标体系,在总量、质量、流量3个一级指标下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对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9城市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各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8.
张小林 《地理研究》1989,8(1):111-111
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会第二次会议于1988年6月25日——6月2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共有37个单位,48位代表参加。  相似文献   
69.
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基于苏南地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对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面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力,初步构建了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较为集聚,苏锡常地区村庄密度较高,宁镇地区呈稀疏化分布,村庄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规模面积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县域单元乡村聚落用地总体较低。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子,包括政府调控、城镇化、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等,并基于社会发展角度构建了驱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0.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城乡自然生态关系、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等角度分析城乡关系内涵的演变;对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方式、通道、区域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制度建设对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评述地理学在城乡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与不足,指出今后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