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浓度统计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深圳市2007年全年逐时能见度、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观测数据, 在分析大气消光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了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基本模型关系, 着重讨论分析了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消光影响的常见修正方式, 并通过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相对湿度影响修正因子fRH的表达形式和确定模型参数, 最终建立起适合于深圳本地情况的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最优统计模型 (R2=0.43, n=8024)。进一步利用能见度与PM2.5的日平均值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R2) 高达0.73(n=350), 而且预测偏差范围小, 较好地反映了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2.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及测井解释等手段,以揭示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大王庄油田沙三段上部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为目的开展工作,得到以下认识: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三段上部发育碳酸盐岩滩坝沉积,藻砂屑云岩、鲕粒云岩、泥晶云岩及含陆源碎屑的藻屑—鲕粒云岩是本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滩坝发育四种沉积微相,包括藻屑碳酸盐岩滩微相、鲕粒碳酸盐岩滩微相、泥晶碳酸盐岩湖湾微相及含陆源碎屑的颗粒碳酸盐岩滩微相。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分布主要受到湖平面变化、古地形、构造活动强度及陆源碎屑物质供应程度的影响,中央隆起带古地貌微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的差异,高部位形成藻屑碳酸盐岩和鲕粒碳酸盐岩,低部位的低能环境形成泥晶碳酸盐岩湖湾。藻屑碳酸盐岩滩和鲕粒碳酸盐岩滩微相是本区碳酸盐岩滩坝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该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及相模式的建立有助于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大王庄油田下一步精细的储层预测,也为类似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Compass卫星双向定时的基本原理,在讨论双向定时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考虑Sagnac效应项的详细计算模型,并计算了Sagnac效应项在几个代表性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距离中心站较远地区的用户,这种影响可达几十个纳秒。最后,对Compass卫星双向定时理论精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几个地区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4.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 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正断层,并覆盖有高精度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成为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陆丰凹陷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构造解析和建模研究,为正断层系统三维时 空演化过程提供一个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主控断层F1的生长和连接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两条断层分别形成并以孤立断层模式分别向两侧生长;早古新世—早渐新世,断层发生侧向连接作用合并为F1断层,连接处发育侧断坡;晚渐新世—中中新世,F1断层继续向两侧生长。基于F1断层定量分析(生长指数和断距),发现F1断层活动强度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突然降低,其转折时间对应于T60界面,~23 Ma,较好地对应了西北次海盆扩张终止时间,说明南海北部扩张已经影响到陆丰凹陷。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初步认为南海北部扩张波及的范围已跨过陆丰凹陷向大陆方向继续延伸,其北部边界可能对应于华南大陆南缘的滨海断裂带。本研究可为正断层系统三维生长过程研究提供案例,同时为南海扩张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5.
茶树为多年生植物,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茶芽萌动开始长出新梢,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新梢生长加快。上张大队1978~1982年春茶采摘面积相同,但各年产量和质量不同,原因在于三月份气温不同,若三月份气温高,产量高,且质量也好,反  相似文献   
66.
工程岩(土)体由于地质条件、取样及试验条件等的差异,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在常规抗滑桩锚固深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抗滑桩锚固深度可靠度分析的计算模型.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参数的变异性对抗滑桩锚固深度可靠度的影响.认为参数变异性对抗滑桩锚固深度可靠度影响明显,参数变异性越大,抗滑桩失效概率也越大,同时得出抗滑桩锚固深度的可靠度对岩土体内摩擦角φ、内聚力C及容重γ的变异性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成与浓度。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先后按季度分4次观测与取样,共获145个有效样品。检测出C2-C10的NMHCs组分52个,其中包括26个烷烃、17个烯烃和9个芳香烃化合物。在临安和上甸子大气中非甲烷烃总烃(TNMHC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5±126.0)×10-9C,(278.7±185.5)×10-9C。两站烷、烯、芳香烃在TNMHCs中所占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21%—33%,7%—19%,54%—70%。受源、汇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NMHCs浓度存在明显地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但变化趋势两地略有不同。TNMHCs平均浓度的峰值都出现在10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7月。气象要素以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最为明显。TNMHCs高浓度大多与上风向存在较强污染源有关。另外发现,临安TNMHCs浓度比10 a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8.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布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为世人所瞩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查、监测和研究,其防治工程最终得以开展。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并使其系统化、立体化。本文论述了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监测布置的基本原则和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69.
江苏省冬小麦赤霉病统计预报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虑了因子相关的显著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使用MAICE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江苏省淮河以南各地区冬小麦赤霉病预报模式,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使用。  相似文献   
70.
黄土在我国西北分布广,厚度大,堆积基本连续和完整,因而中国黄土一直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黄土的地层、年代、物质成分和结构等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涉及黄土中氨基酸的问题。氨基酸是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沉积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种类、外消旋等与所含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及母质层的形成环境和成岩作用有关,为此,本文首次尝试对黄土中的氨基酸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对黄土中氨基酸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探索氨基酸在黄土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作用等方面的可能的地球化学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