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454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利用DMTFM120雾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雾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雾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雾。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雾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雾的爆发。这次浓雾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雾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雾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雾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雾发展。  相似文献   
32.
潜流驻留时间是反映潜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生物组成、生态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应用双循环可控式河岸带模型,以NaCl为示踪剂,深入研究了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应用量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了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河岸带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②潜流驻留时间分布与河岸蜿蜒形态呈类镜像效应;潜流驻留时间在河岸带蜿蜒波不同位置差异明显,迎水面平均驻留时间约为背水面的1/2。③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是影响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因子,总作用程度达91.07%。潜流驻留时间对蜿蜒性最敏感,对植被密度敏感性较弱,对复合因子的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迎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共同促进效应,背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33.
本文讨论了求解非线性有限元方程弧长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实施,并应用于压杆及滑块的稳定性分析。由于弧长法具有确定并通过结构临界应力状态的临界荷载值,因此可以应用于工程稳定性分析。算例表明,弧长法确定的临界荷载值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4.
滇西两河热泉型金矿的发现及其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维荣 《地球科学》1991,16(2):189-197
  相似文献   
35.
含矿层的沉积环境及其物质表现是我国湘、桂、粤、黔及秦岭地区碳酸盐岩中某些层控铀矿床成矿控制的基本因素。矿化在剖面上处于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性质、海水能量条件、Eh、pH等因素随时间演化的变异界面附近;矿化在空间上位于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中隆起带与洼陷带间的变异部位。矿化带的分布与沉积环境的上述变异带或过渡带一致。因此,这类矿床成矿的远景地区是属于一定地质时代的古陆边缘海盆与陆表海盆的过渡带,或弧间海盆与陆缘和滨外台地的过渡带。广阔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不利于这类矿床的形成。我国粤、桂、湘、黔诸省及秦岭地区的碳酸盐岩中均产有层控型铀矿床。过去在研究这些矿床的成矿条件时,常只把地层岩性看作被动的容矿空间或有利于矿液交代作用的场所。近年来,笔者在找矿实践中试用现代沉积和层控矿床理论对某些矿床进行了研究,认为矿床最终成矿虽均与一定的构造-热液作用有关,但矿床的成生分布又严格的受沉积环境的控制。沉积环境及其物质表现是控制成矿的基本因素。本文是阐述这种控制并讨论这种控制机理的一个初步尝试。限于水平,谬误难免,请惠赐教正。  相似文献   
36.
介绍用APPLE-II微型机编制X射线粉末衍射定性分析的检索程序特点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7.
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分析乌鲁木齐低层大气逆温变化特征,通过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2000-2004年的探空观测资料,从逐日探空原始记录中提取得到贴地逆温、脱地逆温的底部、顶部高度、温度,分析它们的变化情况。乌鲁木齐市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都存在逆温层。冬季是逆温特征最为显著的季节,强度最强,平均为1.06℃/100 m。冬季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平均为89%,贴地逆温厚度最厚,平均为860 m,脱地逆温底高平均为534 m,顶高平均为1 187 m。由于蒙古反气旋的冷空气在准噶尔盆地堆积,使得乌鲁木齐冬季近地面大气稳定。  相似文献   
38.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中国新疆地区218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孢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温带山地针叶林、高寒草甸及盐生草甸、温带草原、荒漠以及荒漠-沙漠过渡带均具有相对特殊的孢粉组合,新疆南北向样带的孢粉图式揭示出表土孢粉从北到南随地形、纬度和植被的改变而发生的空间变化。针叶林区表土孢粉浓度平均值为22 602粒/g、草原为3 834粒/g、荒漠为1 762粒/g、沙漠为0-10粒/g。但在同一植被类型中,特别是在草原和荒漠中,孢粉浓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大空间尺度样品的A/C(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值的中位数统计,草原为1.264、荒漠为0.565、沙漠为0.243。Ep/C(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比值的中位数在荒漠为0.098、草原为0.063。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城市设计中空间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并对城市设计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40.
贵州晴隆县王家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懋荣 《贵州地质》2002,19(1):27-30
根据采矿过程中的地质研究,总结了王家湾金矿成矿特征,对其成因提出了初步认识,这对于区域上找矿及探矿工程布置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