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1.
基于PSO和LSSVM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文涛 《岩土力学》2009,30(3):845-848
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PSO)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模型既利用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求解速度快、易于描述非线性关系的优良特性,同时也利用了粒子群算法快速全局优化的特点。粒子群算法用于搜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最优参数,然后将模型用于预测边坡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
百色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建  湛文涛  倪啸  杨和平 《岩土力学》2009,30(Z2):244-248
通过对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干密度下百色重塑膨胀土直剪试验,研究了百色击实重塑膨胀土在不同垂直压力下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分析了其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干密度的增加,土体的峰值强度增大,残余强度变化不大;随着上覆荷载的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明显增加,表明物理处治技术填筑膨胀土路堤能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干密度对重塑膨胀土的峰值强度影响较大,而对残余强度影响很小;重塑膨胀土的残余强度与它的结构、应力历史、起始含水率没有关系,而只取决于黏土颗粒的形态、大小、含量和矿物成分等因素。  相似文献   
93.
有关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是深入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宝贵基础资料。科学合理地对这些资料进行高效管理,无疑会加快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步伐。文中介绍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C++作为开发语言。由于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使用组件技术进行开发,使得该管理系统不仅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而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升级换代能力。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深入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4.
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涛  孔亮 《岩土力学》2009,30(12):3876-3880
针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择问题,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相关参数,避免了人工搜索参数的盲目性,提高了模型的推广性能。根据大量的实际边坡工程数据,建立了基于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估计丁家河磷矿自然边坡稳定状况。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浙东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火山岩(流纹岩)-浅成侵入岩(正长斑岩)进行系统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火山-侵入杂岩的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小雄破火山晚白垩世流纹岩和正长斑岩经历了不同的结晶分异过程:流纹岩经历了碱性长石+磷灰石+锆石的分异; 正长斑岩经历了普通辉石+磷灰石+Ti-Fe氧化物的分异。流纹岩和正长斑岩的母岩浆均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两者非同一岩浆房内某一岩浆连续分异的产物。推测在小雄破火山之下不同深度存在由多个子岩浆房构成的复杂岩浆系统,暗示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中的侵入岩并不完全代表岩浆房下部的堆晶部分。  相似文献   
96.
钱岳红  王德荣  李杰  陈文涛 《岩土力学》2011,32(10):3058-3064
利用岩石滑移破坏强度理论,研究地下开采时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应力和应变状态,分析引起支撑压力区岩体体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体积变形状态及变形结果的分析,得到深部围岩区域破裂现象的发生条件。结果显示,深部岩体工程中掌子面前支撑压力区域体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大支撑压力区域在各向不均匀压缩的条件下产生的“分层剥离”,该机制可解释分区破裂化现象。同时,根据浅部与深部岩体工程的不同特征现象,给出以单轴抗压强度表示的界定浅部与深部工程的解析表达式,并认为对于较薄的岩层,普朗特解是一种很好的近似  相似文献   
97.
GC-MS联用技术对卤水中有机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湖卤水由于富集了大量的复杂有机物,而具有浓厚的颜色,脱除这些有色物质,既可以减少卤水对生产设备的危害,又可以提高产品的色度,有利于卤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卤水精制的主要内容。采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正己烷和氯仿分别对盐湖卤水中的有机物进行萃取分离,浓缩处理,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萃取后的有机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盐湖卤水中主要含有一些饱和脂肪烃、芳香烃、醇类、酯类、酮类和醚类有机物,为卤水脱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指导。  相似文献   
98.
Glaciers were solid reservoirs and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 but they were retreating significantly in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Laohugou Glacier No. 12 was the largest valley glacier in Qilian Mountains. In this study, realtime kinematic (RTK) data, topographic map and WorldView-2 satellite imagery were used to measure changes in terminus, extent and volume of Laohugou Glacier No. 12. Results showed that Laohugou Glacier No. 12 was shrinking significantly since 1957. From 1960 to 2015, the terminus reduction of Laohugou Glacier No. 12 was 402.96 m (3.99%) in total, and glacier length decreased to 9.7 km from 10.1 km. Reduction of glacier area and volume were the most obvious. From 1957 to 2015, glacier area and volume decreased by 1.54 km2 (7.03%) and 0.1816 km3, respectively. Reduction trend of terminus and area was slowing in 1950 -1980s, even stable for a period in the mid-1980s, and then accelerated. Ice core analysis result and nearly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in 1957 -2015, it was a main reason of continuous retreating of Laohugou Glacier No.12.  相似文献   
99.
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TP)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选择21例通过TCD检查确诊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分成无症状组(11例)与症状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CTA (血管成像)与CTP检测。参照组则为16例健康志愿者。将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间、无症状组及症状组患侧与参照组的TCD和CTP参数展开对比。结果:TCD表明,相对于参照组,症状组患侧大脑中MCA的血流平均速度更低,无症状组MCA Vm比参照组低,但是数据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无症状组与症状组的PI (MCA搏动指数)比参照组低(P<0.05)。相较于无症状组,症状组患侧MCA Vm更低,其与颅内侧枝循环存在一定的关联。比较三组CTP参数,发现无症状组的CBF (脑血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症状组患侧CBF减少明显(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方面,无症状组与症状组均延长(P<0.05)。而两组的CBV (脑血容量)相对于参照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CD和CTP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对单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灌注状况展开全面且综合评定,进而为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作用与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年来,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其减薄的时间、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约束条件的多解性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了对区域构造发展史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华北板内造山过程是理解岩石圈巨大减薄机制的关键,因为华北岩石圈是在造山带而不是在克拉通基础上开始减薄过程的。岩石圈减薄过程可以划分为拆沉减薄、伸展减薄、热减薄和化学侵蚀减薄4种类型。前者依赖于岩石圈重力不稳定性,是一种突变过程;后三者取决于软流圈挤出构造,属于渐变过程。减薄过程主要始于120~110Ma的拆沉减薄,其标志是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亚洲大陆软流圈的多阶段汇聚过程造成软流圈向东挤出,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持续减薄的重要基础。因此,大陆动力学与大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陆岩石圈经常发生减薄作用,特别是拆沉作用,并由此将软流圈系统区分为浅部混染系统和深部纯净系统,火成岩的地球化学属性主要取决于岩浆起源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