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70篇
  免费   32316篇
  国内免费   57666篇
测绘学   17289篇
大气科学   27531篇
地球物理   24287篇
地质学   74896篇
海洋学   26173篇
天文学   1782篇
综合类   9971篇
自然地理   14323篇
  2024年   672篇
  2023年   1956篇
  2022年   5137篇
  2021年   6446篇
  2020年   5799篇
  2019年   9095篇
  2018年   8321篇
  2017年   7865篇
  2016年   7912篇
  2015年   8641篇
  2014年   8200篇
  2013年   9783篇
  2012年   10529篇
  2011年   10628篇
  2010年   10614篇
  2009年   9626篇
  2008年   9185篇
  2007年   8882篇
  2006年   8194篇
  2005年   7042篇
  2004年   6060篇
  2003年   4693篇
  2002年   4682篇
  2001年   4294篇
  2000年   3565篇
  1999年   2431篇
  1998年   1950篇
  1997年   1950篇
  1996年   1539篇
  1995年   1418篇
  1994年   1274篇
  1993年   1231篇
  1992年   1104篇
  1991年   764篇
  1990年   761篇
  1989年   611篇
  1988年   519篇
  1987年   402篇
  1986年   348篇
  1985年   267篇
  1984年   306篇
  1983年   183篇
  1982年   225篇
  1981年   161篇
  1980年   112篇
  1979年   148篇
  1978年   61篇
  1977年   55篇
  1971年   57篇
  1954年   5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改进的哈丁模型建立了结构海床耦合系统的等效线性化动力分析模型。等效阻尼比是对土体进行等效线性化分析的重要组成,论文着重对土体阻尼对结构海床耦合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考察。接触面分离力是运用滑动库仑摩擦模型进行接触面效应模拟的重要参数,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文中提出了新的结构-海床接触面分离力模型并进行了考察,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93.
1 IntroductionBothEpinephelus malabaricusandE. coioidesbelong to the genusEpinephelus(Perciformes: Ser-ranidae: Epinephelinae).They are warm water reeffishes that have similar distribution ranges as well as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相似文献   
994.
水下滑翔器的运动建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水下滑翔器的工作机理,对其沉浮阶段的滑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推导了滑翔器在垂直剖面上的动力学方程。论文深入分析了水下滑翔器稳态时的运动规律,以水下滑翔器试验模型为例,推导了其稳态运动参数,通过线性化与适当的简化,得到模型在垂直剖面上的运动状态方程,讨论了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为水下滑翔器系统的开发设计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300 m。  相似文献   
996.
探讨一种基于完全非线性Boussinesq方程的波浪破碎模型在沿岸流计算中的应用问题。针对控制方程中的完全非线性项对沿岸流成长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完全非线性项有使平均流局部化的作用;通过数模实验还发现,垂向高阶涡度项可以有效抑制破波区外回流;运用Visser的实验室沿岸流实测资料从沿岸流速度、波高和平均水位几方面对所提模型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了紊动参数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97.
以某25万吨矿石码头工程为例,分别进行了单流、单浪和浪流共同作用下,系泊船舶撞击力和系缆力试验。研究了不同水位、不同船舶载度、不同浪流夹角,单流、单浪和浪流共同作用时对船舶撞击力和系缆力的影响。分析了该码头工程护舷和缆绳的布置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胡涛  高天赋 《海洋学报》2007,29(4):148-151
给出了一些海区实测浮力频率剖面的数学模型.利用超几何函数对内波垂直模式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内波模式方程的解析解和频散方程.利用得到的解析解给出了一种理想条件下内波前三阶简正模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999.
台湾海峡台风暴潮非线性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大于50米,台风侵袭频繁.由于台湾岛的“墙壁效应”和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台湾海峡的台风暴潮显得较为独特.以前,我们及其他兄弟单位对福建沿海台风暴潮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单站的气-水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涉及整个海峡.虽说我们也曾作过福建沿岸台风暴潮现场调查,但进行次数有限,了解的也仅是海峡西岸局部地区的情况,它仅能反映台湾海峡台风暴潮的一个侧面,而无法了解整个海峡地区的风暴潮全貌.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