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与朝山金矿有关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朝山金矿床与白芒山辉石闪长岩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Si2O含量为50.8%~54.58%,Na2O K2O为6.58%~7.38%,K2O/ Na2O为0.62~1.12,全碱-硅投影显示朝山岩体岩性为辉石闪长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Au、Ag、Cu、Pb、Zn成矿元素含量较高;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δEu介于0.75%~0.85%之间,说明辉石闪长岩分异演化程度不高.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推测朝山金矿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在热液充填交代和夕卡岩化复合作用下,促使热液流体中的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22.
太湖北部沉积物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太湖北部柱状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以深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揭示了重金属垂向变化特征及指示意义。中深层沉积物中重金属Pb、Cu、Ni、Cr与Li呈显著正相关,反映了沉积物来源为流域基岩风化产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Ni、Cr与有机碳具有良好正相关性,表明了沉积物受近年来环湖工农业活动影响。中深层沉积物与流域基岩在稀土特征上表现出亲源性;而表层沉积物稀土特征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太湖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太湖底北部表层20cm深沉积物样进行了重金属元素含量(Hg、Cd、Pb、Cu、Ni、Cr)分析,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其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表层5cm深以来Hg、Cd、Ph元素含量增加比较显著,生态危害指数比较高,构成了沉积物中等危害,其原因可能与太湖北部梅梁湾周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相关。  相似文献   
24.
以江苏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笔者系统报道了区内耕作层土壤磷素分布现状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探讨了该项调查成果的深入研究与应用问题。初步发现其全P含量呈极不均匀分布,地表相对富集程度普遍很高,基性岩土、潮土、盐土等是全省最主要的相对富P的土类,其速效P的分布现状不完全受全P分布所制约,85%以上耕作层土壤速效P含量均大于5mg/kg,速效P相对亏缺状况明显优于全P。资料对比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耕作层土壤的速效P分布具有直接影响,草地、滩涂、林地等土壤中速效P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农用地土壤。局部地区耕作层土壤样品的速效P与全P含量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苗巧银  姜丽  黄顺生 《江苏地质》2018,42(2):206-215
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原内部及周边,对其他地域的研究鲜有报道。苏北盆地ZKJ30、ZKJ32、ZKJ43等钻孔样品的微量元素Be、Ga、Cr和常量元素Fe及氧化物Al_2O_3、MgO、Fe_2O_3、TiO_2、Na_2O、CaO、P_2O_5等在早、中更新世不同深度段呈现较明显的含量拐点变化,含量逐渐增加且存在旋回性等变化特征,反映早、中更新世气候与沉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响应于青藏高原早、中更新世阶段性隆升。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内在动力,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苏北盆地拗陷并沉积成平原,这种大范围的西部造山、东部成盆现象,符合盆山耦合关系,推知苏北平原及高邮凹陷的形成均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存在一定的响应及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6.
金山地区处于下扬子与江南隆起的过渡带,区内侵入岩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金山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浆岩,Si O2质量分数为65.11%~71.40%,K2O/Na2O比值为1.30~2.56,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于1.02~2.05。稀土元素属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富集K、Rb、Th、U、K、Nd、Zr,亏损Ba、Nb、Ta、Sr、P、Ti,无明显负Eu异常。区域构造背景、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显示,研究区处于由挤压向拉张转折的转换阶段,花岗岩的形成与幔源物质底侵引起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分异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7.
利用江苏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结合中大比例尺化探普查成果,运用GIS技术,提取剥蚀程度、相似度和衬值等地球化学信息,结合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铜矿找矿模型,建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江苏段)铜矿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铜矿预测区圈定、分级和铜矿资源量估算,为该矿带铜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