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72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解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及其摄食生态,于2011年春季和夏季在黄海、东海,通过稀释法测定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同时应用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丰度及其类群组成.结果表明:(1)春季,黄海、东海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为1800~21833个/dm3,夏季的为67~6175个/dm3;春季,其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为8.71-60.58ug/dm3,夏季的则为0.44~30.25ug/dm3(其生物量以c含量计).(2)春季、夏季黄海和东海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其标准偏差分别为0.78±0.35、1.62±0.83d-1,而春季的显著低于夏季(P〈0.05).春季、夏季其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及其标准偏差分别为0.98±0.32、0.92±0.57d-1,无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现有生物量的61%±13%,占初级生产量的131%±58%;夏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现有生物量的54%±22%,占初级生产量的70%±44%.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摄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2.
超微型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吸收的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另一部分以荧光或热的形式耗散.本文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测定2株海洋超微型真核藻:细小微胞藻(Micromonas pusilla)和梨形脂金藻(Pinguiochrysis pyriformis)在不同光强下的叶绿素荧光和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系统II(PS II)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为0.572-0.634和0.624-0.426;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分别为61.58-163.56和76.69-143.17μmol/m2·s-1;半饱和光强(Ik)分别为212.37-946.00和307.44-671.28μmol·m-2·s-1;光能利用效率(α)分别为0.29-0.17和0.25-0.21.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分别属于高光型和低光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光照条件会显著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但不同类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对光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不同磷源对藻类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世玉  黄邦钦 《台湾海峡》1997,16(4):458-464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KH2PO4及多种溶解有机磷化合物对藻灶进行了一次性培养,考察要对DOP的利用和不同磷源对藻类生物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磷酸钠,6-磷酸葡萄糖,蛋黄卵磷脂和酵母核糖核酸均可被藻类吸收利用,并且培养藻类都生长良好;碱性磷酸酶在大分子DOP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核电站进水口和澳头港试验挂板上的周年样品(1986年12月—1987年11月),共鉴定出附着硅藻123种和变种,隶属38属。核电站进水口和澳头港试板上的主要优势种不同,附着量年高峰出现的时间亦不同。文中并对硅藻的集群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5.
自然水样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海洋微型藻类为研究材料,探索和建立了适用于自然水样中低浓度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微型藻类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厦门西海域真核藻部分种群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6.
用改进的荧光标记技术测定具沟急游虫的摄食速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1997年10月在厦门西海域采集纤毛虫常见种-具沟急游虫,采用改进的荧光标记法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纤毛虫的摄食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荧光标记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昂贵的荧光梁料,固定液浓度易掌握等优点,用该方法在常温下(22℃)测得纤毛虫对细菌和微藻的摄食速率分别为4.224pgC/(cell.h)和5.0pgC/(cell.h),将此实验结果外推至自然海区,可得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纤毛虫对细菌,微藻的同化率分别为0.0176mgC/(m^3.d)和0.0201mgC/(m^3.d),北部冬季分别是0.0238mgC/(m^3.d)和0.0272mgC/(m^3.d).在实验条件下,温度较低时(14-26℃)对纤毛虫的摄食速度影响较大,但在较高温度(26-34℃)时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 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ñ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ñ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海洋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58.
厦门海域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2002年12月至2004年2月间厦门海域6个航次分粒级叶绿素a含量的调 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 表明:厦门海域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5.36mg/m3,各调查月份中,8月份的含量最 高(13.6mg/m3),5月的次之(5.33mg/m3),12、2月的含量较低.叶绿素a含量的水 平分布在冬季时较为均匀;春、夏季在宝珠屿海域出现最高值(33.28mg/m3),九龙江 口外出现次高值(13.84mg/m3).厦门海域全年以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小型浮游植 物在夏季高生物量时占比较高(41.O%),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较小(年平均值 为9.7%).冬季低温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春、夏季随着温度升高,营养 盐的缺乏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9.
Bacterial abundanc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teria and phytoplankton during giant jellyfish Nemopilema nomurai blooms in the central Yellow Sea during 2013. N. nomurai appeared in June, increased in August, reached a peak and began to degrade in September 2013. Results showed that phosphate was possible a key nutrient for both phytoplankton and bacteria in June, but it changed to nitrate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at pico-phytoplankton relative bioma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reas other size phytoplankt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jellyfish bloom. In Jun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nd bacterial abundance(r=0.67, P0.001, n=34).During jellyfish outbreak in Augu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bacteria(r=0.11, P0.05, n=25), but the relationship(r=0.71, P0.001, n=31) was rebuilt with jellyfish degradation in September. In August, small size phytoplankton occupied the mixed layer in offshore stations, while bacteria almost distributed evenly in vertical.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0.42±0.056) μg/L in June to(0.74±0.174) μg/L in August, while bacterial abundance just slightly increased. Additionally, the negative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indicated that community respiration was not entirely determined by the local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August.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jellyfish blooms potentially affect coupling of phytoplankton and bacteria in marine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60.
海洋是地表系统最大的碳库和重要碳汇区。海洋生物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CO2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并输送到深海,是海洋储碳的重要途径。弱光层(真光层底部到1 000 m)的生物异养过程消耗了超过70%从真光层输出的POC通量,决定了生物泵的储碳效率,因此准确定量弱光层的再矿化速率对评估海洋碳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洋生物泵储碳问题,聚焦弱光层异养过程对海洋储碳的影响机制,对全球弱光层再矿化定量工作进行评述,综合分析弱光层POC的衰减、再矿化等问题,并展望了相关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