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非均质地基中群桩竖向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杰  黄茂松  顾倩燕 《岩土力学》2008,29(8):2092-2096
运用剪切位移法计算了桩轴向荷载传递因子。对于桩端采用线性的荷载传递函数,推导了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单桩竖向荷载沉降的解析解。分析过程中考虑了土体强度沿深度线性变化的特性和桩土间的滑移现象,因此更符合大部分土体的实际性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桩土滑移的桩-桩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群桩的分析,获得了群桩的荷载沉降特性。该分析方法克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弹性理论方法夸大桩土相互作用的缺点,单桩和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的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2.
土体应变局部化现象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05,26(3):432-436
引起土体失稳的应变局部化现象是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土体本构产生的分叉特性。基于有限变形理论推导了应变局部化产生的三维解析解。基于应变局部化的理论解析,分析了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条件下应变局部化现象在弹塑性硬化阶段的存在性以及剪切带的方向性。 理论分析表明,在轴对称条件下,土体应变局部化产生于土体应力-应变的软化阶段,而平面应变条件下,土体应变局部化一般出现在应力-应变的硬化阶段,其剪切带方向角的理论预测与Arthur等[1]建议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3.
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上部结构-桩-土的共同作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运动响应特性。分别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桩径、双层软硬土剪切波速比值、上覆土层厚度、上部结构荷载等影响因素进行数值计算。参数分析表明:在地震作用下,桩径的增大会导致桩身整体弯矩相应增加,特别是桩身土层分界面处增大明显;软硬土层剪切波速比及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引起土层分界面处桩身峰值弯矩增加;固定桩头条件下,桩头与桩身软硬土层分界面处均会产生较大的运动弯矩;上部结构的惯性荷载对固定桩头的内力有着较大影响,对桩身深处段弯矩影响较小。本文研究结论可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4.
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的软化特性与本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由于土体在应力峰值状态出现了应变局部化现象,从而变形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均匀性而呈现软化特性。为此,采用常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峰值前的均匀变形,对应力峰值状态则采用非共轴的分叉理论进行预测,而土样在峰值后出现不均匀变形的宏观力学特性则通过复合体理论加以描述。理论预测表明,构建这样的软化本构模型能真实反映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理论分析还表明,经典的变形分叉理论中引入非共轴弹塑性模型,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的应力峰值,这是构建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软化本构模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5.
随着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隧道的横向抗震分析方面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地震系数法、相对刚度法、BART法、响应位移法、St.John法、Shukla法、Penzien法等,但这些方法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文中主要介绍了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简化分析方法及响应位移法。同时,结合隧道地震响应的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响应位移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6.
某强夯地基处理试验监测方案与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强夯地基处理试验的监测方案,然后对具有代表性的孔隙水压力和地基分层沉降的监测成果加以分析并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从而为正式的强夯地基处理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77.
刘莹  黄茂松  江杰  马少坤 《岩土力学》2015,36(Z1):193-198
随着海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中的地基稳定性逐渐成为学者和工程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简化的饱和黏土循环加载模型对于长期循环荷载下海上构筑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饱和黏土的循环弱化特性,在Hardin-Drnevich等效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循环弱化的饱和黏土简化非线性模型来描述循环加载下饱和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中引入了由循环加载期间产生的累积塑性变形控制的强度和模量衰减比公式。通过参数分析,说明了形状参数 与n以及残余衰减比与衰减系数等参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文献中单向循环试验和双向循环试验结果的模拟,验证了该简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循环加载时饱和黏土应力应变滞回圈的演变规律以及循环加载后饱和黏土的强度和刚度弱化现象。简化模型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与传统的土体弹塑性模型相比更加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8.
注浆成型螺纹桩采用后注浆技术形成桩侧螺纹,有利于在软土地区施工,目前已开始应用。基于螺纹桩上拔过程中螺牙附近土体的应力条件改变,采用摩尔应力圆分析螺牙附近破坏滑裂面的开展,得到了螺牙间距与螺牙突出尺寸的比值与滑裂面展开角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螺牙间土体从圆柱形滑裂面破坏向圆台形滑裂面破坏的判别条件。根据滑裂面的开展,将螺纹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分为3种情况,采用极限平衡法得到了相应的螺纹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通过与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实际工程算例对比,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9.
范鑫萍  黄茂松  王浩然 《岩土力学》2016,37(6):1715-1720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长期使用过程中,垃圾土的强度参数随着龄期的变化而变化。在进行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时考虑按龄期分层,基于极限分析上限理论,提出了转动-平动组合和多块体平动两种破坏机构。通过水平分层土坡算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两种破坏机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对填埋场算例按龄期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安全系数和破坏机制与强度折减有限单元法非常接近,多块体平动机构通过随机搜索所得的最危险滑裂面优于转动-平动组合机构。最后分析西班牙Coll Cardús固废填埋场,此填埋场是按龄期分层的典型复杂填埋场,运用两种破坏机构所得的安全系数和最危险滑裂面与有限单元法相符。算例分析表明,在不考虑水位的情况下,填埋体堆填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填埋场的稳定。当填埋体按低、中、高龄期分层形成时,填埋场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介于中龄期和高龄期的均质边坡之间。  相似文献   
80.
黄茂松  李森  俞剑 《岩土力学》2016,37(8):2399-2403
基于将塑性上限分析等效为弹性迭代计算的总量虚拟加载上限分析理论,在商业化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实现了弹性有限元虚拟加载上限方法(弹性有限元T-EMSD)。应用弹性有限元T-EMSD法分析了不排水黏土中的二维水平受荷桩,其获得的荷载-位移曲线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其极限承载力与塑性解相近。在极限位移加载量下弹性有限元T-EMSD法对应的上限机构从弹性始速度场开始随迭代逐渐演化,迭代收敛后的速度场和解析塑性破坏机构相似。与其他基于可变强度概念(MSD)的方法相比,弹性有限元T-EMSD法对水平受荷桩桩身的分析具有更高的精度。弹性有限元T-EMSD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在计算中自然地获得塑性机构,因而可被用于研究一些塑性机构难以构造的复杂问题,并对弹塑性数值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