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极坐标法进行浮标有效行程观测和计算进行研究,根据基点所处位置是否在浮标中断面上和水面比降的大小,分4种情况讨论了浮标有效行程的确定方法,并给出相关算例.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铜器上所残留的陶范或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试了湖北、陕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古代遗址出土陶范、泥芯等冶铸遗物的稀土元素,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枣阳九连墩和荆门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上的泥芯进行稀土元素分析,为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地提供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各地陶范和泥芯的稀土元素特征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青铜器上所残留的泥芯或陶范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示踪古代青铜器的产地,即铸造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需求,以工作流、组件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空间数据库等技术为依托。重点探讨了图属一体化空间数据管理、快速高效的统计、登记发证流程定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沿线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影响和阻碍铁路运输的气象灾害;作了气象灾害区段划分,并提出铁路安全运输的气象保障与服务。  相似文献   
16.
海潮负荷位移在沿海区域的相对形变可达数厘米,所以在沿海区域使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测量微小形变时,须考虑海潮负荷影响.本文利用美国南加州8个验潮站的潮高数据,对两个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发育有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和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以及混积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四种相类型。以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编制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对鲕滩和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嘉陵江组自西向东相带分异明显,其中在海侵体系域以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东部和中部一带发育有台地浅滩相储层;在高位体系域时期以局限—蒸发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北部和东北部发育有晶粒白云岩储层,据此指出了盆地有利含油远景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重视和大力勘探,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的滩相储集层成为盆地内寻找新气源的有利层位之一。文中根据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研究区栖霞组主要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其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及若干亚相和微相。以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确定栖霞组发育2个Ⅱ型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划分出TST和HST两个沉积体系域。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台缘滩和台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尤以SQ2-HST滩相颗粒灰岩经过白云岩化改造后更具储集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93%的盱眙凹凸棒和临泽凹凸棒为载体,淀粉糖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分散剂,负载纳米氧化铁为活性组分制备脱硫剂。采用L18(2×73)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气体流量为10ml/min的纯H2S气体,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脱硫吸附剂进行H2S气体脱除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纳米氧化铁为各种晶态型氧化铁,纳米氧化铁分散均匀,且其平均粒径小于10nm,脱除H2S的最大硫容为29.98%。利用红外(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脱硫反应前后的脱硫剂进行表征并分析其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