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2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阐述了从明代至今七里海渴湖的演化过程。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七里海湖面萎缩,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正走向消亡。分析了其变化原因,并提出几点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5—2018年6个时间段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遥感提取方法,通过选取空间利用结构、开发利用程度、景观指数及质心转移分析了沧州市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间研究区内围填海活动剧烈,1985—2018年,沧州近岸海域新增围填海面积137.05 km2,围填用海规模随时间变化不断扩大。1985—2003年,围填海空间利用结构和类型经历了从以围填养殖用海为主到各类型围填用海兼备的演化过程。研究区内围填海强度逐渐上升,2018年围填海开发强度指数达到274.55。港口用海逐渐成为沧州近海海域围填海的主要类型,围海养殖用海次之。1985—2018年,沧州市围填海景观的聚集度指数与蔓延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9.4004,围填海景观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沧州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沧州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步迁移至沧州南部海域。在当前围填海现状下,应注重后续围填海开发活动的合理规划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自然状态沙质海岸的侵蚀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分析河北省自然状态沙质海岸长期演变的基础上,运用"一线理论"及我国《海港水文规范》中的规范公式,建立海岸侵蚀数学模型,经2000、2006年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所建立模型的各参数确定合理,较真实地复演岸线侵蚀特征,可用于自然状态沙质海岸在较长时期内侵蚀预测。根据岸线的预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2006—2026年,岸线整体后退速率不断减小,各岸段侵蚀速率有所不同。至2006年,戴河—洋河段侵蚀状态已基本停止,并逐渐趋于平衡;洋河—大蒲河段仍为侵蚀最严重地区,且侵蚀中心不断向南移动;大蒲河—塔子沟段受蚀速率明显减小,但随着侵蚀进一步进行以及沙源的减少,冲刷范围逐渐南移,将成为新的侵蚀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14.
海工建筑对周边岸滩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期地形图、海图,多时相航空影像图、卫星遥感影像,多年实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3 S”( GIS、RS、GPS )技术,系统分析了河北省秦皇岛市五十年来(1956年~2006年)海岸演变过程、动因及规律,探讨了海岸演变预测及对周边岸滩的影响和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人工干预下岸滩演变对周边海滩产生较大影响,表现为改变局部流场,促进周边岸滩的发育,形成秦皇岛地区自然岸线整体侵蚀背景下的局部淤积现象,其演化特征为:海滩渐宽,年淤积量0.14 m~2.71 m。淤积速度减慢,0.04 m/a~0.7 m/a不等。坡度变缓,仅秦皇岛煤一期突码头至人工填筑地海滩坡度即降低3.8°( 1985 年~2006 年);岸线弧度减小,年均变化 0.083°~0.415°,湾顶位置逐年W、WWS向移动;海滩组成物细化,海滩砂中值粒径年均变化0.016 mm~0.035 mm。  相似文献   
15.
以多期地形图、海图, 多时相航空影像图、卫星遥感数据, 多年实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综合运用GIS 软件室内判读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系统分析了人工干预下河北省淤泥质海岸岸线近50 a(1956~2006 年)来演变过程、动因, 深入探讨了海岸岸线演变特征及其对周边岸滩产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 河北省淤泥...  相似文献   
16.
采用滦河口外昌黎海域2005年、2008年及2011年三期文昌鱼分布及底质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底质结构及文昌鱼分布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滦河口外昌黎海域文昌鱼主要分布在细砂、中细砂、细中砂及中粗砂类型的底质中,中值粒径范围为1.38~2.98φ,分选性好,四分位偏态近似对称,呈正偏;影响文昌鱼分布的主要粒组为0.125~1.000mm,文昌鱼主要分布在该粒组体积分数90%的海域;与其他海域适宜文昌鱼栖息的底质对比,发现昌黎海域适宜文昌鱼栖息的底质颗粒较细;在监测期内,文昌鱼种群呈现退化的趋势。研究区内的主要河流滦河入海悬沙量减少,沙源补充不足是该海域文昌鱼种群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昌黎海域海洋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对文昌鱼的生存和繁衍构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苏艺  韩晓庆  高伟明 《海洋通报》2012,31(6):646-654
根据2006-2010年,每年8月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采集到的浮游植物种类和细胞数量等调查数据,以Simpson优势度为指标分析其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情况。运用3种多样性指标,即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进行站位分析及均值分析,深入探究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年际变化趋势及规律。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P)对海水环境污染程度进行指标评价。结果显示:5年中浮游植物大都隶属于硅藻和甲藻类,且前者占绝对优势,群落结构较单一,物种数目逐年减少;站位分析中,除个别站位外3种指标的变化趋势均呈逐年波动性减少;均值分析中,J值均处于中等水平,dMa值为波动性下降,H′值则呈逐年降低之趋势,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总体水平逐年下降。同时,P值呈逐年波动性上升趋势,前4年为中度污染,第5年为严重污染。因此,监控区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针对上述结果,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对全面掌握海洋浮游植物物种演变,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疆罗布泊环状盐壳的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实地测量、物质成分分析和卫星像片判读,得出关于罗布泊东湖环状盐壳特征与成因的部分新结论:在东湖耳轮状区域内,地表物质组成以石盐为主,特别是氯化物占优势,碎屑矿物中主要为石英;“大耳朵”形态的形成受原湖心岛和湖岸地形所控制;“大耳朵”形态盐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4~5年之内;卫星像片上的“耳轮环线”是盐壳形成过程中的年、季韵律构造线;环状盐壳色调深浅变化取决于卤水层埋深、盐壳含沙量及地表粗糙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昌黎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海水水质等指标构建昌黎县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昌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入海悬沙量变化和入海污染物的影响文昌鱼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为严重超载,因此需要采取控制污染源,加强监管等手段来改善文昌鱼生长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昌黎生态监控区典型生态系统2013-2017年夏季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基于调查区两个航次5个断面的潮间带生物监测数据,对多样性指数、密度、均匀度、优势度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7年夏季共鉴定潮间带生物28种,各年份依次分别为2种、11种、4种、5种、6种。5年潮间带生物总的生物密度分别为8个/m~2、45个/m~2、328个/m~2、23个/m~2和124个/m~2,由此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变化趋势均波动很大。2013-2017年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1、2.73、2.95、1.56、1.81;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81、0.79、0.82、0.67、0.70;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33、1.82、1.73、0.59、1.01,2015年三项指标明显分别是最高年份。以优势度指数Y0.04确定潮间带优势种类,优势种共1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