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I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to extrac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from the InSAR LOS (Line of Sight) displacemen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itoring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with InSAR technique. Having tried to fit the firsth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with a least squares model and obtained a preliminary resul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field data and the InSAR data, presents a linear cubic interpolation model which well fits the feature of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This model inherits the precision of investigation data; moreover make use of some advantages of the InSAR technique, such as quasi-real time observation, continuous recording and all-weather measurement. Accordingly, by means of the model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decompose the InSAR slant ran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i.e. LOS change) into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Approaching the real motion step by step, finally a serial of curves representing the co-seismic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mponent along the main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 are approximately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2.
四川旺苍志留系鲕粒灰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松  张涛  苏文博  王巍  马超 《地球科学》2011,36(1):43-52
近期在川西北旺苍地区早志留世南江组中首次发现了鲕粒灰岩.它们多以10 cm左右的薄层夹持在页岩或粉砂质泥岩中, 沉积相分析显示该段地层总体应属于均斜缓坡沉积体系.说明这些鲕粒是由异地搬运而来, 在旺苍附近可能会存在相当规模的鲕粒滩.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其中的鲕粒类别单一, 鲕粒紧密排列, 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压缩变形, 局部壳层呈锯齿状, 也指示这些鲕粒曾经历过高能分选和搬运, 以及压实成岩作用等.氧碳同位素测试显示, 这些鲕粒灰岩沉积时的古温度大体为25~31 ℃, 表明早志留世的上扬子地台应处于中低纬度干热或温暖的古气候带.除去古气候及古地理学方面的意义, 当前鲕粒灰岩的发现还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储层信息.   相似文献   
133.
英城子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矿床产于近东西向韧性脆性剪切带(靡棱岩带)内,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主要结构为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结构,主要构造为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成矿作用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CH4-H2O体系.英城子金矿床与国内外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相比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4.
共性误差是区域连续GPS网络中存在的一种与时空相关的主要误差源.对区域网络使用空间滤波能够有效减小这种误差并改善坐标时间序列的精度.本文使用GAMIT/GLOBK 10.5软件解算南极半岛区域11个GPS测站2010—2014的数据,各测站独立估计的单天解组成坐标时间序列.利用堆栈法(stacking)、主分量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和Karhunen-Loeve展开法(KLE)对其进行空间滤波,在利用PCA和KLE方法进行空间滤波时,使用前两个主分量作为共有模式分量.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南极半岛区域共性误差,PCA方法的滤波效果明显优于stacking方法,略微优于KLE方法;空间滤波能够有效减小残差时间序列的振幅、功率和RMS;对坐标时间序列进行空间滤波能够有效降低其线性项和周期项误差,从而提高线性项和周期项估计的精度.共性误差的谱分析结果显示在U方向上存在9.4天、13.7天等短周期的信号,推测共性误差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与海潮相关的误差源.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影像匹配的自发地理信息道路精度评价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矢量参考数据自发地理信息道路精度难以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匹配的道路精度评价方法。首先提取影像与自发地理信息中的道路交叉口作为控制点,并将对应的交叉口进行匹配,以同名控制点的均方根误差作为自发地理信息的道路精度;然后以两组控制点分别构建Delaunay三角网,利用两组控制点的对应关系对每个三角网进行仿射变换,从而实现对自发地理信息道路的几何纠正,以提高其精度。最后以郑州市的Open Street Map道路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有效提高自发地理信息的道路精度。  相似文献   
136.
通过观测、统计太仆寺旗地区不同岩性地层中节理的产状、性质及彼此相互切割的特征,用构造解析法对观测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选出多组共轭节理,并通过投图分析计算出各组共轭节理的最大主应力值(σ_1)、中间应力值(σ_2)和最小应力值(σ_3),在太仆寺旗地区内恢复了3期构造应力。结合区域资料及野外观测数据分析,将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7.
尚义—隆化区域断裂呈近EW向分布于冀北地区,活动于新太古代晚期(阜平晚期),全新世至今仍有活动,探讨其形成与演化历史,对进一步研究冀北地区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及新构造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统计该断裂中的构造岩及指向构造,发现尚义—隆化区域断裂为复杂的强变形带,韧性变形与脆性变形相间,具有长期及多期活动性、倾向及性质多变等特点; 尚义—隆化区域断裂是冀北地区不同时段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重要分界线之一,对两侧地质历史的发展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构造叠置关系、糜棱岩类变质程度与区域变质作用的对应关系,以及剪切指向组构反映的活动方式与区域构造运动主应力的对应关系,重新厘定了构造叠加改造关系及变形期次,结合前人构造岩的变质矿物年龄,将该断裂划分为2个构造阶段、9个构造活动期。  相似文献   
138.
1973-2013年红碱淖水域水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宁  马超  杨亚莉 《湖泊科学》2016,28(5):982-993
对1973-2013年8期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进行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辐射归一化和波段运算等处理;利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期提取了红碱淖水域面积,分析了湖水水质及红碱淖周围植被变化.研究表明:40 a间红碱淖水域面积呈阶段性萎缩趋势,1990s后萎缩速率加剧,水域面积总体缩小45.7%;湖区周边NDVI波动性增加显示了水退草进的变化趋势;湖面NDVI值的骤增,暗示叶绿素a或悬浮物浓度增加,间接表明湖区水质变差.根据40 a来水域面积变化,红碱淖的演变进程可依据湖泊面积动态度划分为稳定期(1973-1994年)和萎缩期(1994-2013年)两个阶段,气候暖干化是影响稳定期(1973-1994年)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萎缩期(1994-2013年)气候暖干化叠加人类活动是湖泊水量减少和水质变差的诱因,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如人工筑坝、灌溉耗水和煤炭开采是红碱淖水域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9.
文章针对海上风电工程结构安全监测的需求,在系统回顾了目前的主要监测现状及存在的监测难点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水上、水下一体化安全监测体系基础框架,阐述了主要的工作流程,重点探讨了海上风电工程安全监测中的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高程传递、多传感器集成、精密水下定位技术、水下摄像机标校、水下三维激光点云快速建模、水下桩基全景影像与点云数据匹配、多波束与侧扫声呐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以期为海上风电工程结构设施管控、变化监控和防灾减灾提供新的应急方案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0.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 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 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 其中鱼类154种, 甲壳类48种, 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 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 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 占71.43%, 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 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 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 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 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 均以夏季最高, 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