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1.
为准确预测低阶煤动态渗透率变化规律,在煤岩立方体模型基础上,考虑基质孔隙和滑脱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建立低阶煤动态渗透率预测新模型,并对影响绝对渗透率和滑脱系数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讨论了甲烷和氮气对基质收缩与滑脱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火柴棍”假设建立的模型是新模型不考虑基质孔隙时的一个特例,P-M、S-D模型与新模型相比基质收缩作用更加明显,考虑基质收缩与滑脱效应的新模型更具实用性。气体郎格缪尔应变是影响基质收缩的关键,煤岩绝对渗透率能否反弹是割理压缩、基质孔隙膨胀、基质弹性形变和基质收缩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同条件下,甲烷的基质收缩强于氮气,氮气的滑脱效应强于甲烷,影响滑脱系数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滑脱系数与割理宽度随孔隙压力变化时呈现相反规律。滑脱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共同提升气测渗透率,煤岩孔隙压力越低,二者对渗透率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2.
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M5模拟结果,对2006年3月27日发生在河北省南部邢台、邯郸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天气是由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后西北大风引起的,高空急流的加强及中尺度反环流圈的形成,促使高层动量下传到地面则是强沙尘暴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变化对强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沙尘暴区始终位于低层螺旋度正的极大值中心南侧,沙尘暴爆发时,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值出现次大值中心,随着螺旋度中心值增大沙尘暴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3.
利用青海玉树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总辐射常规观测资料, 分析了玉树地区总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玉树地区总辐射在1961-2010年期间总体呈现减弱趋势, 其变化经历了增强变"亮"-减弱变"暗"-增强变"亮"-震荡回落4个阶段; 春、夏季的总辐射变化趋势对年际变化趋势有主导作用. 小波分析表明, 玉树地区近50 a的总辐射变化过程中, 存在多时间尺度周期的变化特征; 长期变化趋势和国内其他站点的变化趋势相比均表现出减弱的趋势, 但各站点减弱趋势倾向率不同. 最后, 对比分析了总辐射和同期气象要素、MODIS反演的气溶胶AOD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4.
~~THE CCA BETWEEN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OVER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RAINFALL OF CHINA IN MAY@严华生$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陈艳$Yunna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stitute, Kunming 650034 China @郭世昌$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王会军$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Project "973" (G1998040905)…  相似文献   
115.
利用O3数据、气溶胶指数和风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特大火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火灾发生后,研究区及下风方区域O3总量均有增加;(2)此次黑龙江火灾释放出的CO、NOX、CH4等大气成分是造成5月O3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火灾发生时期的环流形势发现,火灾发生前,3、4月O3总量的增加来源于西风气流对中高纬高浓度O3的平流输送,而5月则与火灾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新加坡和菲律宾地区O3含量增加似乎也与O3前体物有关。  相似文献   
116.
陈艳  张武  张利  柳月  宋松涛 《干旱气象》2013,(3):517-522
利用全球自动观测网(AERONET)纳木错观测点(90.962°E,30.773°N)2009年1~12月的地基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中部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观测结果对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09年1~12月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月平均值呈现双峰双谷状分布,3月的值最大。9月以后的波长指数a较小,这一时期气溶胶粒子的粒径较大。混浊系数卢的平均值为0.063,说明该地区的空气较为清洁。利用该地基观测资料对MODISAOD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平方为0.14,没有通过95%的置信度检验,适用性不显著,需要进一步订正该地区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  相似文献   
117.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 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从气候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两者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的前兆信号因子和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时孟湾风暴活动时间偏早且活动频数偏多, 反之, 风暴活动时间偏晚且活动频数偏少。初夏两个系统的异常活动与前期环流变化密切联系, 由于孟湾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转换有关, 爆发早晚其前期的环流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东风)和孟湾异常气旋(反气旋)活动, 以及对流层高层东亚持续稳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是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的重要前兆信号特征, 而这些异常环流变化为孟湾风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不利)的环流背景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 前期冬季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后期2-4月孟湾区域异常气旋环流的生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中赤道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的变化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南海南部激发异常气旋环流, 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差异对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的加强及其南北两侧气旋对的发展西移有重要作用, 是影响孟湾区域气旋性环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118.
利用2006—2016年夏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典型地区气溶胶、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8个典型地区夏季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云水路径(Cloud Water Path,CWP)、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Water,CERW)、冰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Ice,CERI)和降水强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05、15.01—24.02、151.98—219.20 g·m-2、12.93—15.37 μm、28.85—39.14 μm和0.44—8.54 mm·d-1;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AOD有显著降低趋势,年倾向分别为-2.30%和-3.20%,长江三角洲COD年增幅为29.11%,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CERI及塔克拉玛干沙漠CERW变化趋势分别为-21.60%、-15.77%、-18.94%和-10.31%;AOD与COD和CWP呈正相关,与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CER)关系较为复杂,受水汽影响较大,在云层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ERI(CERW)与AOD呈负(正)相关,而在云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二者呈正(负)相关;气溶胶和降水关系复杂,整体来看,气溶胶促进了中国地区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19.
河南省安林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艳  张招崇  朱江 《岩石学报》2014,30(5):1307-1321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河南省安林铁矿是典型的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矿体产于闪长质岩石和中奥陶统灰岩的接触带。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安林闪长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3.38±0.81Ma,略晚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含矿岩体,形成于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伸展时期。但其中含有古老的锆石说明岩浆经历了地壳的混染。闪长质岩石具有相对低SiO2、高Mg#、高碱,富集Ba、Sr和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暗示了其形成于岩石圈地幔。岩相学特征以及Harker图解指示了岩浆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因此推断安林闪长岩可能是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的辉长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中发生了以铁镁矿物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的结果。安林地区矿石具有和闪长岩体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铁的成矿作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矿床中闪长岩体、矽卡岩、矿石和碳酸盐围岩的主量元素对比研究表明钠交代作用引起Na、K、Fe、Si等元素在各岩类间的迁移,其中迁移出的铁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安林地区初始岩浆富含水,分离结晶作用使残留岩浆水饱和而发生出溶;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区内膏盐层和碳酸盐地层的混染,促进了岩浆中流体的出溶并使出溶的流体富含Cl-,为有利于铁质活化的富Cl-岩浆流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0.
陈艳  刘建生 《水文》2014,34(4):71-73
沿江火电厂温排水具有水源稳定、水质良好、温升影响范围小的特点。研究发现,温排水源在增强区域河道的供水能力、增加区域水环境容量、减轻尾水混合带污染影响程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