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0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锋  陈新军 《海洋科学》2008,32(11):88-92
根据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调查的数据,并结合海面高度,利用Marineexplorer4.0软件对渔获量分布及其与海面高度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高渔获量的中心渔场大多分布在海面高度Hss≤0的附近海域,在Hss≥0的附近海域有一定的渔获量。研究认为,中心渔场分布在冷暖涡的交汇处,但是渔场的中心偏向于Hss≤0的冷水涡一侧。  相似文献   
112.
利用衰减模型评估柔鱼西部冬春生群体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1~2004年8~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的柔鱼渔获及其平均个体等数据,利用衰减模型估算各年度西部冬春生群体8月上旬的初始资源量、旬自然死亡系数和逃逸率等参数。评估认为,各年度8月上旬初始资源量为134.89×106~182.80×106ind.,平均值为160.57±17.13×106ind.。各年度初始资源量大小有所差异,其中2001年和2004年较高。2001~2004年可捕系数分别为3.722×10-5、3.892×10-5、8.491×10-5和6.665×10-5。各年度8~11月自然死亡系数在0.0377~0.0609/旬,平均值为0.0493±0.0118/旬。总死亡系数为0.1720~0.1957/旬,平均值为0.1834±0.0097/旬。2001~2004年11月末柔鱼的逃逸率在14.81%~23.34%间,逃逸量为12824~24499 t。分析认为,柔鱼西部冬春生群体的资源处在充分利用状态,年可捕量在8×104~10×104t。  相似文献   
11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别分析了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澳洲鲐三群体的样本,共产生226个分子标记,其中143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率达到63.3%,每条引物产生的平均标记数为7.29。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和澳洲鲐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49、0.877和0.936,而群体间遗传距离依次为:五岛西部日本鲐-东海西部日本鲐(0.2357)<东海西部日本鲐-澳洲鲐(0.3030)<五岛西部日本鲐-澳洲鲐(0.3528),五岛西部日本鲐与东海西部日本鲐个体在UPGMA系统树独立聚类为两个类群,初步支持东、黄海的日本鲐存在东海西部和五岛西部的两个种群的观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东海西部日本鲐、澳洲鲐、五岛西部日本鲐。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15.
基于产卵场和索饵场适宜性的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广恩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20,42(12):14-25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短生命周期的特征使其资源丰度主要取决于补充量,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海洋环境将直接影响补充量大小。利用2004?2015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北太平洋的生产统计数据,以及产卵场和索饵场海表水温,将产卵场和索饵场等分成不同数量的海区,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产卵期各月产卵场最适海表水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值(Ps)和索饵期各月索饵场最适海表水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值(Pf)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显著相关的海区,将Ps值或Pf值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分别构建基于产卵场、索饵场的资源丰度预报模型,分析模型的优劣与预报准确度。结果表明:产卵场划分方案为5°×5°,索饵场为2.5° (经)×4° (纬)较为合适。随机森林筛选出的海区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的适宜海区范围大致吻合,且随机森林能够识别与CPUE相关的潜在海域。模型的预报结果表明,其预报准确度均达到90%以上,随机森林筛选出的海区的最适海表水温范围占该海区的比值作为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因子构建的模型优于相关性分析,预报准确度更高。基于产卵场海域构建的模型相对于索饵场,模型精确度更高、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6.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及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鲣鱼资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产量的空间分布可归为3类:1990、1991、1995和1996年的为第一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位于西部海域;1998、1999和2001年的为第二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比第一类偏东20个经度;1992、1993、1994、1997和2000年的为第三类,鲣鱼产量的主要分布区的范围比前两类广。单位捕捞努力量的鲣鱼渔获量高分布区与产量空间分布区基本相似。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12年中,1998、2000、1994、1995和1999年5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高,1990、1991、1997和2001年4年的鲣鱼资源丰度较低,1996、1992和1993年3年的鲣鱼资源丰度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17.
Catch per unit of eff ort(CPUE) data can displa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CPUE standardization methods developed so far assumes independency of observations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hich is often invalid.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data of two fisheries, squid jigging fishery and mackerel trawl fishery. We used standard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 and spatial GLMs to compare the impact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n CPUE standardization for different fisheries. We found that spatialGLMs perform better than standard-GLM for both fisheries. The overestimation of precision of CPUE estimates was observed in both fisheries. Moran's I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level of autocorrelation for the two fish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utocorrelation in mackerel trawl fishery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in squid jigging fisher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e highly recommend to account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hen using GLM to standardize CPUE data derived from commercial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18.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以经度和纬度重心表征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鲐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鲐鱼产量、CPUE、经度和纬度重心呈现明显的月份和年际变化,7-9月渔场内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不同。频率分布结果表明7-9月鲐鱼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浓度范围分别为300~500 mg/(m2·d)(以碳计,下同),300~400 mg/(m2·d),300~400 mg/(m2·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鲐鱼资源丰度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范围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且鲐鱼纬度重心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平均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渔场内的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分布模式显著影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渔场重心位置。在鲐鱼主要分布海域25°~30°N,120°~130°E范围内,鲐鱼资源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渔场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变化不同,2007年和2010年强拉尼娜年份以及2009年中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增大,导致鲐鱼资源丰度上升;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内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上升,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显著减小,因此鲐鱼资源丰度相对降低。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19.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分析了2009、2010和2013年期间采集于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的角质颚下颚的δ13C和δ15N含量。各海区的稳定同位素含量反应了不同海区背景值的不同,海区间稳定同位素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厄瓜多尔外海最低,智利外海最高。δ13C和δ15N散点图显示,尽管秘鲁海区的同位素值与哥斯达黎加和智利的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是δ13C和δ15N值可明显将各海区的样本明显分开。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样本的δ13C和δ15N值分布相对集中以及三海区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说明,采自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样本属于不同地理群体,它们的产卵起源不同,各自在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内移动,相互之间没有种群交流。与之相比,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广说明,秘鲁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幼体是来自不同海区,经理不同的移动路线和索饵场。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样本的同位素值存在一定的重叠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种群交流所致。总体来说,通过分析茎柔鱼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迁徙策略以及相互之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