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曹勇  陈吉余 《水科学进展》2007,18(3):410-414
根据在南汇东滩进行多次观测的结果,阐述当地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洪、枯季淡水机率分别达到了77.0%~82.9%、35.0%~42.7%.同时对近岸淡水的成因进行探讨,长江径流丰沛,是南汇东滩淡水形成的基础;柯氏力使淡水沿浅滩下泄,是南汇东滩淡水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枯季风速风向对淡水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西北风对淡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2.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何青  王亚  陈吉余 《地理学报》2012,67(9):1269-1281
根据准同步观测的悬浮泥沙及表层沉积物粒度、流速、含沙量资料, 分析了长江口及临近海域悬浮泥沙在河口的混合过程。长江河口-陆架系统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呈现“细-粗-细”的变化规律, 河口上段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为8.9 μm, 拦门沙海域为10.5 μm, 陆架区为4.5 μm, 北支为9.9 μm, 杭州湾口为5.6 μm, 泥沙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河口上段和陆架区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的垂向混合作用较弱, 拦门沙区域二者发生强烈的混合和交换, 悬浮泥沙在由长江河口向陆架系统输移过程中仅有表层泥沙保留了流域输入的泥沙粒度特征。长江口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与含沙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水流的剪切作用是引起拦门沙海域泥沙再悬浮、近底高含沙量和悬浮泥沙粒径增加的主要原因, 悬浮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的增加主要由粉砂组分的增加引起。2007 年长江河口区范围内悬浮泥沙中值粒径比2003 年普遍减小11%, 含沙量比2003 年减小22%, 河口上段含沙量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为敏感, 而拦门沙区的泥沙粒径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敏感。在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 河口拦门沙区域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沙量, 主要缘于河口系统内部的供沙  相似文献   
53.
近百年来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的形态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对长江航运、泄洪以及上海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通过近百年来历史资料和最新图件中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拦门沙河段的主泓剖面与平面图,分析近百年来4 个入海航槽拦门沙的形态演变特征。经分析发现:近100 年来,北支拦门沙由口外向口内逐渐移动并演变为口内巨型沙坎;北港拦门沙滩顶向下游移动了近30 km,2001 年后北港拦门沙河段开始有心滩发育;北槽拦门沙有两个明显的滩顶,但至2010 年这一显著特征消失;南槽拦门沙滩顶呈双峰型-多峰型-单峰型变化趋势,且滩顶向下游移动了约14 km。显然,除了北支拦门沙演变与崇明岛大规模围垦、北槽拦门沙演变与深水航道直接相关外,北港、南槽拦门沙演变特征主要与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横沙东滩圈围以及青草沙水库等大型工程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4.
2030年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研究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角度,依据1912-2000年吴淞验潮站年平均潮位资料,构建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并将其与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变换相结合,分析以吴淞为代表的上海绝对海平面长期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规律。由此预测2030年上海绝对海平面相对2011年的上升值为4 cm,结合已公布的构造沉降和城市地面沉降、流域水土保持和大型水利工程及人工挖沙导致的河口河槽冲刷、河口围海造地和深水航道及跨江跨海大桥导致水位抬升等叠加效应及其变化趋势,预测2030年上海市相对海平面上升10~16 cm,陆地海平面上升有7个风险分区。  相似文献   
55.
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关键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考虑淮河流域水系变迁、自然灾害、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导,关键措施包括中游河湖分家、下游直流入海、沂沐泗中蓄南下等。  相似文献   
56.
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庆  陈吉余 《湖泊科学》1999,11(3):237-244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及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洪泽湖是明,清两代治黄,保运工程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洪泽湖主要形成于17世纪的靳治水时期,其形成后百余年中湖水位变化总趋势是不断上升,同时具有大幅度的年内年龄变化。  相似文献   
57.
论文概述了黄河河口及三角洲海岸的历史演变和现代过程,分析了黄河尾闾河线变化与三角洲顶点位置的关系及选择最佳河线需考虑的诸因素,提出并评价了三角洲治理中的分流放於方法。根据黄河水沙特性及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状况,作者对该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淡水资源补给、原油运输及港口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58.
我国河口基本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岸线漫长,人海河口众多。据统计,在长达32000公里的大陆与岛屿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河口1800多个,仅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就有60多个,其中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等都是各具典型的世界著名河口. 河口地区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经济繁  相似文献   
59.
根据舟山群岛峡道地区的钻孔资料,在有孔虫、花粉和沉积特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海面变化,探讨了晚更新世末期峡道内的地面高程,进而根据海图量算结果,讨论了舟山群岛峡道底部的泥沙冲淤及其对浙闽沿海泥沙供给的影响。本文认为,晚更新世以来舟山群岛地区发生了三次海进海退,其中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舟山群岛峡道高程约位于吴淞基面以下38m左右,全新世海侵以来,受峡道水动力的作用,除部分峡道内海湾发生淤积外,舟山群岛峡道底部发生了明显的冲刷,其最大冲刷厚度可达80m左右,为杭州湾乃至整个浙闽沿海提供了大量的泥沙  相似文献   
60.
试论植物在潮滩发育演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根据1985-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潮滩-潮沼系统中潮流和波浪观察、滩面高程量算、沉积物分析和人工海草试验,研究植物对潮滩动力和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可使底层流速降低20%-60%,使波浪能量大部分被吸收。(2)沼泽前缘存在侵蚀机制,而沼泽的主体则有明显的促淤现象;沼泽中的沉积速率可达光滩的9倍以上。(3)沼泽前缘沉积物有粗化现象,沼泽主体则是细化环境;沼泽是孢粉相对富集的场所;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