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雹等。酸雨是因为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大气降尘是指从大气中靠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到地面的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10μm,是开展较早的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62.
关于滑坡预测预报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滑坡是世界上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容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对社会危害很大。目前有关它的预测预报的效果还不甚理想。滑坡灾害的诱发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而人为因素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在一定的地质地形条件下 ,自然诱发因素则主要是降雨 ,特别是暴雨。通过对滑坡预测预报方法的哲学思考 ,作者认为今后应该加强由天预报地 ,即以降雨预报结果来推测区域滑坡发生的概率方法的研究。将该方法与单点滑坡的监测预报法结合起来 ,可望进一步提高滑坡预测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63.
岩体随机结构面三维网络数值模型有效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技术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最终的网络模型是否能够较真实地再现岩体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三维网络模型的结果能够真正地应用于实际工程 ,就必须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检验的办法就是将模拟出的模型剖面图形与原型测量窗口的图形进行图形对比 ,或者将原型的观测数据与模型的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对比 ,当这种检验达到精度时 ,模拟出的模型为有效模型 ,可以投入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4.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文中以牛栏江沿线鲁甸县、巧家县和会泽县交界处面积为44.13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开展地震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根据震前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与震后0.2m分辨率的超高分辨率航片数据,分别建立了震前滑坡与同震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震前有284处滑坡,本次地震触发1 053处滑坡。借助10m×1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基于GIS平台提取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烈度、河流共7个主要因子,并利用滑坡的面积百分比(Landslide Areas Percentage,LAP)和点密度(Landslide Number Density,LND)对比分析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震前与同震滑坡的易发高程区间分别为1 200m与1 200~1 300m。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滑坡,其中坡度10°的区域由于距离河流很近,也为滑坡易发区。震前与同震滑坡发育的优势坡向都是近S向。当斜坡为凹坡时(曲率值为负值),滑坡易发性较高。地震烈度越大,越易发生同震滑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分布区很容易发生滑坡,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分布区在地震力的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也大大降低。震前、同震滑坡的发生与到河流的距离大致呈现正相关性。震前滑坡LAP的峰值大多数都与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滑坡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5.
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型岩质古地震山体滑坡事件,并堵塞岷江形成一个大型古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其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采用测量统计、取样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并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叠溪溃坝堆积体主要由砾石、卵石、砂及少量粉/黏土组成,剖面中发育叠瓦、孔洞、块状、杂基、支撑—叠置及韵律互层等构造特征。从上游至下游,溃坝堆积体的出露厚度逐渐变薄,砾石碎屑成分表现出由粗变细的变化趋势。采用水力学理论方法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溃口处洪水平均流速和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7.23 m/s和49821.28 m~3/s,如此大规模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叠溪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与溃决洪峰流量重建,对于了解滑坡堰塞湖坝体溃决过程、溃决洪水演进机制以及山区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第四纪泥石流蕴含了关于河流地貌演化、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对发育于云南省德钦白马里你共卡雪山垭口海拔2700 m,年代为2.48~1.54MaBP的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泥石流堆积体呈扇状分布,其沉积构造有叠瓦构造、砾石支撑-叠置构造和石线构造,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古泥石流夹含的红色古风化壳由古泥石流堆积物风化形成,属于弱风化的红化土类型,反映了温和较湿的气候特征。主量化学元素和孢粉分析表明,古泥石流形成的早更新世时期金沙江河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远比现在气候温暖。青藏高原东南缘白马雪山剥蚀面上发育的巨厚层古泥石流扇形堆积体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早更新世早期已经有稀性泥石流出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夏季风加强和暴雨形式降水出现是该区早更新世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动力学因素。依据现代红化土的发育条件,估算自~1.54Ma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白马雪山一带的地表隆升幅度达1300m。  相似文献   
67.
GIS支持下基于CF方法的2013年芦山地震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娜  许冲  陈剑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6):1176-1186
本文依据研究区现有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质因子(岩性、距深大活动断裂距离)和地震因子(PGA、距震中距离)等相关影响因子资料并结合地震区基本情况,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采用确定性系数法,开展较为详细的芦山地震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工作。首先,以GIS技术作为操作平台将地震滑坡的8个影响因子据研究区特征进行分级,构建不同影响因子分级的栅格图层进行地震滑坡分布相关参数统计; 其次,采用确定性系数法计算8个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分级区间对应的CF值,分别提取出地震滑坡最为敏感分级区间以进行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从而衡量不同影响因子分级区间对地震滑坡易发性敏感程度。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斜坡曲率因子与距震中距离因子对地震滑坡易发性不敏感外,其他6个影响因子对地震滑坡易发性均很敏感,分别是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地形、地质和地震因子。针对斜坡曲率因子和距震中距离因子对滑坡的易发性不是很敏感是否受内部其他影响因子限制所进行的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SW向很可能限制了斜坡曲率对地震滑坡易发性的敏感程度,地层岩性对距震中距离因子限制作用更为明显,除奥陶系、志留系外的地层岩性对距震中距离因子敏感性程度都有限制。文章所得成果具有一定的方法理论意义,对于防震减灾工作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8.
海拔对纳帕海季节性湿地植被分布格局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物种海拔分布范围(Rs)作为定量研究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基础指标,以纳帕海季节性湿地这样一个近似平面的生态系统做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对物种分布格局、物种对水因子的适应性、水因子分布梯度和优势物种分布面积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优势物种的分布受水因子分布梯度的显著影响,在物种处于同一主导因子作用的情况下,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物种的分布面积与Rs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基于Rs的Msh值(物种海拔分布范围中间值与当地海拔的差值)则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说明Msh可作为定量研究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指示指标,该指示指标可能对解释生态系统内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 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 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灾害总面积约687.1km2。基于GIS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 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 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 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0.
我国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在月球全球和区域尺度、月表原位尺度、样品微观尺度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月球的认识。本文从月表物理特性、月表形貌及地质结构、月表物质组成和月表浅层结构四个方面回顾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任务近10年来在遥感科学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月球遥感科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