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国异常冬暖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汉光  张桂森 《气象》1989,15(11):15-20
本文利用1911—1989年近80年的我国气温等级资料,对我国异常冬暖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性异常冬暖年的出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主要集中在40年代和近10年期间。在冬暖区域分布上,以西北、长江和华南一带地区的冬暖尤为显著。就区域性异常冬暖而言,东北区和华南区出现异常冬暖年的几率最大,西南区几率最小。 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异常冬暖出现的年份显著增多,尤其是东北地区。其环流特征主要表现在北半球西风带以超长波3波为主,亚洲上空距平场分布为稳定的西低东高型。  相似文献   
12.
副高与海温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汉光 《气象》1986,12(7):21-23
本文分析了逐月同期西太平洋副高与太平洋海温场相互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副高强弱变化与西风漂流区(35—40°N)海温呈负相关,与赤道洋流区(5°N—10°S)海温呈正相关,其相互作用的敏感区域,其经向范围主要在170—140°W之间。夏季副高脊线位置与黑潮强弱呈正相关,西伸脊点位置与黑潮区海温呈负相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可能与环境场的配置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副高对海温的滞后响应以秋冬季节较明显;相反,海温场对夏季副高强弱变化的滞后响应主要发生在非洋流区(20—25°N),以冬、春季节明显。在此基础上,为预报副高活动特征,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一种监视南方涛动信号的简单指标。它是以塔希提(T)和达尔文(D)两站的海平面气压为基础的一种最佳指标。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南方涛动的变化合并成一个序列,即[T_n—D_n]。不属于大尺度南方涛动的、由小尺度扰动和瞬变现象造成的噪音的一种直接度量指数为[T_n+D_n]。推荐并监测这种噪音指标,也是为了确定南方涛动指标的代表性。本文表明,信噪比与塔希提和达尔文的交叉相关有关,而且,应用加权的滑动平均对资料进行低通滤波能提高信噪比。月资料的信噪比为1.44(信噪比定义为标准偏差之比),季资料的信噪比增加到1.97。设计了一种不减少南方涛动中非常重要的频率方差的11项低通滤波,可使信噪比增加到2.70。还给出了最后得到的时间序列图。  相似文献   
14.
南极极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汉光  姬菊枝 《气象》1989,15(2):3-8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极冰覆盖面积资料,分析了南极极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极冰增长和融化过程的变化进行了谱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南极极冰增长和融化过程的变化存在着准8.2周的主要振荡周期,极冰出现最大增长和融化速率的时间分别在5—6月和11—12月(北半球时间)。还发现南极极冰的变化对北半球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动及登陆我国台风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北的雨季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赵汉光 《气象》1994,20(6):3-8
根据旬降水量资料,对华北雨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华北雨季开始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甸左右,结束期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左右,雨季强度的气候变化特点是由强转弱的趋势变化,分析发现当前期春季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场偏高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偏低时,华北雨季强度为强或偏强的趋势;反之当高度场偏低和海温场偏高时,则雨季强度为弱或偏弱的趋势,这为预报华北雨季强弱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许多研究者提出墨西哥湾流的暖水对气旋爆发性加深提供了必需的能量,这种爆发性加深是冬季在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附近的海面上一种经常观测到的海洋气旋生成时所特有的现象。可是,许多研究(Nuss 和 An-thes,1987;Kuo 和 Low-Nam,1990;Kuo  相似文献   
17.
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67-1985年间,西太平洋137°E剖面(34°N-1°S)的深层海温调查资料及500hPa月平均图,首先分析了该剖面上深层海温变化的分布结构和年际变率特征,发现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温跃层(取纬度4°-8°N,厚度75-200米)海温年际间的变化与赤道逆流流量呈反位相的关系,在埃尔尼诺年期间,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加强,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下降.当埃尔尼诺结束时,赤道逆流流量迅速减小、温跃层海温上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发现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与低纬大气的关系比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要明显,尤其是对夏季低纬大气和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统计事实说明,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热源.  相似文献   
18.
气侯层次和分数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分析了多层次的气候系统,指出分数维是气候系统结构的特征,是气候系统中尺度变换后的不变量。分数维可用于平滑气候资料,滤掉尺度较小的振动,形成较高的气候层次。平滑前后的气候层次结构已不相同。低层次气候变化的规律很不确定,在高层次上看就比较确定了。高、低层次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以上是气候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文用我国的气候资料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气候分类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汉光  张先恭 《气象》1993,19(9):3-8
利用主分量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部夏季雨带进行客观的气候分类。分析表明:当聚类因子(N=4),聚类数(K=2)时,第2主分量成分是在所有聚类因子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它不仅反映出两类不同雨带类型及其强弱的变化,而且在环流特征上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1.引言就气候变化或气候振动发生的时间特征尺度来说,包括几千年、几百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尺度。研究气候变化就是了解某一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我们分别考虑以下几种气候:纪元气候(epoch-long climate)、世纪气候和“局地瞬时”气候。每种气候都有它自身的时间和空间的平均气象特征、统计波动和相关。对纪元气候而言,世纪气候就是它统计上的波动;对世纪气候而言,则相应的波动就是“局地瞬时”变化;对局地瞬时气候就是年和季的天气变化。为了确定气候的变化,首先要找出“局地瞬时”气候的变化,这对全球各大区域和一代人生命这样长期间内的气候预报是十分重要的。应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