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712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启功以书法、书画鉴定和文学见长于世,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国宝大熊猫”。但他又是一位颇有特色的画家,只是因为长期封笔,所作较少,其成就鲜为人知而已。启功,满族,姓爱新觉罗,字元伯,别署元白、长庆,1912年生于北京。他早年师从陈垣治学,后任教于辅仁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  相似文献   
992.
川西北金木达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金木达金矿床产于川西北地区阿坝把块西南缘,与中基-中酸性岩脉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该矿床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测试研究。确定了该矿床的产出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划分了成矿期次,并根据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提出了该矿床矿质具有地层和岩浆岩两种来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93.
构造模拟实验中的光纤应变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砂箱中埋设光纤模拟脆性挤压变形,运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对光纤应变分布进行测量,并与模型变形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构造模拟实验中的应变大小,模型中的应变是由挤压部位逐渐向挤压前方传递的,应变量剧增的部位是断裂或褶皱构造发育的位置,从而可以运用光纤传感技术预测模型潜在的变形位置,为进一步进行模型内部应变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4.
阿拉套山南缘岩浆岩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位于中国与哈萨克什坦国边境的阿拉套山南缘,火山岩及花岗岩十分发育。其中流纹岩分布广泛,仅研究区内面积达370.8km~2,与下伏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及晚石炭世东图津河组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SHRIMP 锆石 U-Pb 年龄300±5Ma。乌拉斯台花岗岩体是研究区内规模最大的岩体,出露面积约82km~2,侵入于早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及至晚石炭统东图津河组以及早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内,与围岩界线清楚。岩体形态不规则,由4个侵入次岩体组成。第4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 HRIMP 锆石 U-Pb 年龄为294±4Ma。夏尔敖腊岩体为由4个侵入次组成的岩体,侵入于早石炭统内,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形,出露面积近10km~2,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出露规模较大的第6次侵入岩体的 SHRIMP 锆石 U-Pb 年龄为299±6Ma。研究表明,新疆阿拉套山南缘岩浆岩,SHRIMP 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300Ma 左右,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初,为同一构造-岩浆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5.
烃类组分在金属矿床的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很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烃类组分在自然界赋存空间和范围非常广泛:如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类岩石和土壤,现代海底烟囱、海槽现代活动热水区和火山喷发气体,深源的基性-超基性岩和玄武岩包裹体,甚至在碳质球粒陨石中都有烃类组分的存在.因此对烃类组分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矿床,而应该推广到各类金属矿床及其流体的研究中来.与其他气态组分如CO2、H2S、N2、H2等相比,烃类具有组分多元化和性质稳定的特点,同时烃类各组分间的相关特征和配分规律是其地质流体演化过程(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参数.为直观表现烃类组分综合特征和流体混合、叠加演化过程中烃类组分细微变化,本文提出建立烃类组分标准化背景的研究思路,探索性地将具有幔源流体特征的峨眉山玄武岩作为烃类组分的标准化背景,其意义类似于选择球粒陨石作为标准化稀土元素背景的建立.通过在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陕西马鞍桥金矿等多个典型金属矿床上实际应用,表明该研究方法能将各类地质体烃类组分差异性和演化的规律性得到直观体现,将单纯的烃类组分宏观异常特征归纳、发展为对烃类组分的叠加改造、配分模式以及相关特征的微观规律研究,将过去烃类组分仅作为有机质参与金属成矿的表征现象,发展成为能应用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作用和规律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996.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_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浆演化的制约。对比玄武岩与花岗岩,我们认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应用的范围和程度可能远远不及玄武岩,我们应当重新考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准噶尔南缘新生代断裂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南有三条走向东西右列的新生代冲断褶皱带,是天山北麓右行走滑兼走逆冲断层的尾端冲断扇构造。各冲断褶皱带的西端与天山北麓断层相接触处形成最早,在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主体在中新世晚期约10Ma开始形成,其末端在第四纪才开始形成,表现出挤压的构造动力和变形自南向北扩展。准南逆冲构造带的初始时间比天山南麓的库车逆冲构造带晚约8Ma,说明天山造山带因为塑性较高,构造动力传播是耗时的,这与塔里木盆地刚性高、瞬时传递的特征形成对照。瞬时传递构造应力和耗时传递构造动力在空间上的交替出现是印藏陆陆碰撞导致陆内变形传播形式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在近海工程多道浅地层地震勘探中,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的有效途径.由于为工程服务的近海地震勘探对分辨率的要求很高,因此地层速度的拾取和衰减多次反射干扰波成为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我国某海域工程地震资料,运用了高分辨率速度分析技术和K—L变换多次波压制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有效地解决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99.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内容增多而课时减少的问题,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的迫切要求。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上,探讨三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提出现代化手段课堂教学与网络化辅助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模式,必将走向实用化、普及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总结了主要几种油气藏的综合化探异常模式。通过有关样品测试及对油气藏盖层特征分析,初步探讨了综合异常模式的形成机制,认为各组分异常特征是其地球化学行为、油气藏盖层特征、运移通道及深部地下水活动规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