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39篇
海洋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利用0.5°×0.5°的GFS分析场数据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1年6月17—18日发生在江苏省南部地区覆盖沪宁、沿江及宁常高速公路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经过AWMS实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验证,得到如下结论:(1)WRF模式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较为理想,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2)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本次降水过程爆发的主要动力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通道;(3)雨区上空的垂直螺旋度在低层为正、高层为负;(4)干空气的活动对强降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5)强降水是导致公路交通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因素,且水平能见度与降水强度成负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22.
江苏省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江苏省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采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PCA),详细分析了2012年江苏省70个自动气象站和常规气象观测台站的能见度、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观测数据以及遥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资料,揭示了江苏省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AOD、气象要素、雾霾天气等对江苏省能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江苏省的能见度呈早晨低、下午高的变化特征;(2) 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季节差异。具体而言,其年平均呈现东高西低分布特征,春季南低北高,夏季反之,而秋、冬两季则为东高西低;(3) 灰霾是导致江苏省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天气现象,其次为轻雾,雾引起低能见度的频次相对较少;(4) 江苏省能见度与AOD、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风速呈明显的正相关;(5)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天气条件和污染物对能见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3.
高速公路上霾雾演变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小毅  袁成松  吴震 《气象科技》2010,38(6):673-678
沪宁高速公路沿线2006年11月2-3日26个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每分钟一次的要素监测表明:霾、雾对能见度都有影响,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条件适宜时,可以互相转化演变,其间有一个并存的阶段,认识这些差异及变化的条件对提高低能见度预报水平、做好交通气象服务是有益的。文章剖析了丘陵地区谷地霾抬升以及多雾和雾出现时间早、维持时间长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浓雾的局地性和交通沿线能见度的差异。大范围连续数日的大雾大多与大范围的霾有关。在大范围霾雾共存的天气形势下,能见度恶劣现象往往持续数日,至强冷空气南下方能驱散,由于辐射降温,夜间能见度下降,白天略有好转。  相似文献   
2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秒级探空资料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6月25—26日江苏南部地区一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罕见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雾区范围和气象要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2)低层超薄超强逆温为此次夏季雾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提供了稳定条件;(3)成雾前江苏南部地区白天出现的降水是夜间浓雾形成的重要水汽来源;(4)夜间地表辐射冷却作用是浓雾形成的重要因素;地面风速稳定低于2 m·s^-1,有利于浓雾的维持;日出后随着短波辐射增强风速增大、稳定层结破坏促使浓雾减弱消散。  相似文献   
25.
低能见度浓雾监测、临近预报的实例分析与认识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对低能见度浓雾的监测资料,结合四年来的预报实践,阐述了对浓雾突发性的认识和预报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揭示了低能见度浓雾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在浓雾过程形成前有一个"象鼻形"的先期振荡,它持续时间短,能见度值还不太低,但具有普遍性,对后期浓雾的形成和预报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风能是太阳能的再生能源。太阳能,由于不同下垫面(如海与陆)产生的热效应差异,而转化成空气流动的动力——风能。在同等气压梯度力条件下,海边(滩地)和海上(岛屿)的风能资源明显优于邻陆。自然界的风能,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27.
基于宁宿徐高速公路三个交通气象站2015—2018年冬季逐10 min实时观测资料,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报这三个站的未来1h冬季路面温度,分析了该模型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法可以被用来预报高速公路冬季路面温度,不同类型的交通气象站点的特征输入方案和参数调试标准存在差异;与简单...  相似文献   
28.
基于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的高温天气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种不同的陆面过程方案(SLAB、NOAH和RUC方案)利用WRF模式对2009年7月发生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包括沪宁高速公路在内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①WRF模式中耦合陆面参数化方案后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况,且模拟的高温天气过程对不同陆面方案的选择较为敏感;②SLAB、NOAH、RUC ...  相似文献   
29.
"海棠"台风对褐飞虱灾变性迁入影响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991-2005年中国褐飞虱灯诱资料和登陆台风数据的调研,分析了台风对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这15 a中共有52个台风登陆我国东部稻区,其中16个台风对褐飞虱的迁入带来了重大影响.台风对褐飞虱迁入影响最大的是2005年,其次是1991年和1997年.在2005年登陆我国的9个台风中有6个台风对我国褐飞虱迁入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对夏季迁飞影响最大的是海棠台风.本文选取海棠台风作为研究个例,将这一个例的虫情数据导入GIS中进行降落特征的空间分析,再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期间的大气动力背景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分析初步揭示了风场、垂直流场和降水在褐飞虱降落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沪宁高速公路高温预警指标及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实时监测数据,筛选出30个典型高温天气过程,应用WRF模式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输出结果作统计分析后,提取了沪宁高速公路高温天气的几个数值预警指标,建立了梅村、河阳两站的高温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利用WRF模式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2)提取的沪宁高速公路高温数值预警指标有:前一日14时的地表温度Ts≥40℃、地面潜热通量Fl≥350 W.m-2、近地面相对湿度Hr≤60%、当日08时的地面感热通量Fs为负值且绝对值≥70 W.m-2、地面水平风速Vs≤3 m.s-1,当各项指标同时满足时,可预报当日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梅村和河阳站的高温天气预报模型,经检验所建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