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5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OF THE PACIFIC AND ITS ROLE IN THE CLIM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 the basis of the CTD data gathered by the-R / V Science I in each Oct. of 1986-1988 and the winter averaged temperature anomaly in southeast Chin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WBC)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volume transport by inverse calcula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climate is studied by statistical method.The estimated transport is 50,20, and 33 x 106 m3 / s for the Kuroshio and 24,34, and 36 x 106 m3 / s for the Mindanao Current (MC)in October of 1986,1987, and 1988, respectively.The WBC is the biggest channel in the ocean for transporting heat poleward and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e global heat bal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by the Kuroshio northeast of Luzon apparently dominates coldness or warmness in winter in southeast China.Two phenomena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ut not in the western Atlantic are the warm pool and the equatorward flowing MC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  相似文献   
62.
李强  冯俊乔  胡石建  胡敦欣 《海洋科学》2013,37(10):120-131
为了描述北太平洋上空Hadley 环流的纬向结构特征, 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1979~2010 年), 研究了北太平洋上空Hadley 环流纬向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发现在西太平洋, Hadley 环流季节性上升支呈西北-东南倾斜, 其垂向核心位于对流层中层, 纬向核心在北半球冬季(夏季)位于日界线附近(150°E); 而永久性上升支主要在东太平洋, 其垂向核心位于对流层低层, 且沿经度东移逐渐增强。根据纬向环流结构特征, 北半球冬季环流形态分为3 个区域: 160°E 以西, 主要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160°E~130°W, 主要表现为高层辐合; 130°W 以东, 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特征。相似地, 北半球夏季环流形态也可沿纬向分为如下3 个区域: 165°E 以西、165°E~165°W 和165°W 以东, 分别对应东亚夏季风主导经圈环流区、过渡区、Hadley 环流主导经圈环流区。在年际变化上, 北太平洋Hadley 环流与ENSO 有很强的相关, 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因此北太平洋上空Hadley 环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性态, 并且对应时间尺度不同, 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3.
赤道太平洋潜流变化特征及其与异常海温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TOGA-TAO实测海流资料(ADCP)和SODA同化海流和海温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潜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赤道异常暖水东传的内在联系.揭示了El Nino事件中异常暖水东传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潜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潜流的垂直最大深度可由海表层至300~400 m,其多年平均最大流速可达100 cm/s.潜流最大中心的纬向变化位置基本维持在160°W-130°W之间.在年际变化中,赤道潜流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尤其是在El Nino事件发生过程中,赤道潜流出现明显的加强现象.其最大流速可达140 cm/s以上.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次表层暖水东传之前,位于中东太平洋次表层的赤道潜流就已出现加强,其最大流速中心沿温跃层不断加强和东移,“引导”来自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次表层的异常暖水向东传播.因此,可以认为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异常暖水的东传与赤道潜流的强度和东传存在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在El Nino事件中,赤道潜流的变化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次表层异常暖水东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4.
How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diffusive equation for certain bays or estuaries is still a question, although the present conditions can be easily obtained by observation.In this paper, a new concept "the effective reach" led to the conclusion on theopen boundary for the case n- 1 was confirmed by some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is ra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 for simulating the pollutants diffusive fields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65.
This paper reports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long-wave breaking in a one-dimensional open chan-nel,without bottom friction,or with linear bottom friction.In general,the wave breaking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notion of"blow-up of solution"and can be studied by using the blow-up theory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PDE).A pair of Riemann invariants are introduced to transform the governingequations in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ODE)along the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s of the governingequations.From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lutions of the ODE,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wave breakingare estimated and the criterion of long-wave breaking for the case with linear bottom friction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6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used by meteorologists and oceanographers i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hysical fields .This study is aimed at applying " quasi-local PCA for singular factor " to make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for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s great as possible , so that the many-dimension problem can be reduced to a single-dimension one , and at combining PCA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aramete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 Nino events and the anomalies in hydrographic factors along 137°E in summ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drography on 30-50 m levels at 7-9° N along 137° E in summer is very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l Nino events because of the thermocline movement caused by enhanced upwelling in this area during El Nino years .  相似文献   
67.
东海北部一个夏季气旋型涡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大洋里都发现了中尺度涡旋,这是物理海洋学上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所发现的中尺度涡旋,不管是在大洋里,还是在极地区,一般均处于千米以上的深水区。但在陆架浅海区,海底摩擦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是否也会出现这类涡旋,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根据现有文献和我们对近几年东海水文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得知,在我国陆架区至少有两个气旋型涡旋,一个在台湾东北的彭佳屿附近海域,另一个在济州岛西南海域。对前者,管秉贤(1978)和M.Uda(1974)等均从冷水团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特别是日本学者在此海域进行了多次调査。至于后者,井上尚文(1975)曾根据1969年11月投放的“人工水母”(即底层流示踪器)的资料分析指出:“在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两股底层流的中间区域,有黄海冷水伸入。在秋、冬期间,南北流向呈反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可以认为,以调查海区的中部(济州岛南面)海底为中心,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环流存在。”由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夏两季,这一反时针方向的水平环流是否继续存在。尤其在夏季,自南北上进入黄海和东海的黑潮及其分支(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与黄海、东海沿岸流系交错汇合,盘踞在下层的冷水又极度发展,使得环流结构和水文状况较冬季复杂得多,这时的情况又将变得怎样?本文主要根据1972年7-8月常规水文观测资料,同时参照近几年的水文资料,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本文研究的重点海区的范围是30°30′-33°00′N,124°00′-127°E,如图1阴影部分所示。为了便于资料的分析,在绘制温、盐度等平面分布图时,将其范扩大到28°-34°N之间的大部分海域。 本文引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标准断面调查资料,东海渔业资源调査资料,日本气象厅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和南朝鲜水产振兴院海洋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68.
风生沿岸上升流及沿岸流的一个非稳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敦欣 《海洋与湖沼》1979,10(2):93-102
七十年代以来,有关沿岸上升流及沿岸流的研究受到了人们异乎寻常的重视。除其本身的理论意义之外,这主要还是因为世界上的鱼有一半是在面积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千分之一的沿岸上升流区捕获的缘故(Ryther,1969)。由于广泛的海上调查,世界上新发现的上升流区愈来愈多。上升流已不再是东部边界流独具的特征了,在西部边界也发现了不少上升流区。  相似文献   
69.
上升流即海洋中持续垂直向上的海水运动,这种运动在海洋中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就其大小而言,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可达几个数量级。所以,只有在那些量值较大的区域才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量值较小的区域由于表象不够显著——对各种特征场特别是温度场的影响不太明显,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尽管上升流的流速与水平流速相比甚小,一般在10-5-10-2厘米/秒范围内(大约相当于每天1厘米至10米),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首先,就整个海洋来说,它是海洋环流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上层水与下层水沟通交换的渠道。其次,上升流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渔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能将富含营养盐的中、下层水带到强光合作用层,为浮游植物提供充分的养料,从而促进鱼类佴料的繁殖。海洋中出现上升流的区域仅占世界整个海洋面积的1‰左右,但上升流区的渔获量却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浙江近海、海南岛东南水域以及汕头外海诸上升流区同时均为良好渔场。因此,沿岸上升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近海。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都有上升流存在,如渤海中部、黄海冷水团区、浙江近海、汕头外海以及海南岛东南沿海等。但是,关于这一现象,除少数海洋工作者曾提及过外,至今还缺乏专门的研究。 本文旨在利用现有的海流、水温、盐度和气象资料,就浙江沿岸(见图1)上升流产生的动力来源及环流模式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提出粗路估算上升流的方法、指标,并提出尚待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所用资料主要是1958-1960年全国海洋普查、1963-1966年标准断面以及我所六十年代以来(到1973年)观测的有关资料。此外,还用了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气象局所提供的部分海流资料及沿岸合站的水文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70.
相空间反演方法及其在海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时间序列重建相空间理论是研究实验数据所隐含着非线性复杂现象(如奇怪吸引子、分形、自相似结构及混沌)的有力工具.本文在时间序列重建相空间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在嵌入相空间中反演动力系统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TOGA COARE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中,给出了奇怪吸引子关联维数、嵌入相空间维数、Lyapunov特征指数、Kolmogorov熵及可预报时间尺度.利用相空间中反演动力系统,在可预报时间尺度上进行预报实验,其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