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农村夯土类建筑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农村地区大量现存的墙体承重类夯土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子空间迭代法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通过地震反应谱分析探讨了此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纵向地震作用下位移最大;纵横墙连接处,尤其是檩条和墙体连接处是结构的脆弱部位,这些部位的失效将会导致屋盖的破坏甚至是整个结构的倒塌.文中的研究结果将为此类房屋的建造和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2.
秦氏旧宅是研究河南传统民居的样本。堂楼作为院落的核心建筑,建造形式复杂、庄重,具有豫中传统民居的特色。以秦氏旧宅堂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结构的频率和振型,了解了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时程分析法,沿纵横向输入地震波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探讨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横向刚度较弱,且扭转效应明显;横向地震作用下,纵墙出现明显的弹塑性变形集中,纵墙顶部梁架与墙体交接部位、第三层窗洞口处及底部墙体开裂严重,是结构的薄弱部位;纵向地震作用下,墙体开裂破坏程度较轻,抗震性能优于横向作用情形。研究结果可为秦氏旧宅堂楼及同类传统民居的修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3.
库车坳陷深浅构造变形与地震关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库车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由地震分布的规律性推断可能的基底断裂 ,并分析了基底活动断裂与地表构造的对应关系、盖层变形和基底变形特征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 :1)地震震中分布揭示库车坳陷内对应东、西秋里塔格背斜带位置上 ,基底中发育东秋里塔格深断裂和南、北秋里塔格深断裂 ;另外 ,依奇克里克背斜和亚肯背斜位置上也存在对应的深断裂 ,这表明地表构造的形成受深部构造的控制。 2 )依奇克里克构造西端至东秋 5井连线位置上发育 1条NE向走滑断裂 ,在拜城西侧发 1条NW走向的活动断裂 ,这 2条切穿构造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库车坳陷构造分段的主因。 3)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之间介质特性的差异。盆地基底岩石圈强度非常高 ,决定了其变形以脆性破裂———地震活动为主 ;而盖层中沉积岩层强度较弱 ,且存在煤和膏盐等极软弱的薄层 ,在构造挤压作用下 ,可以产生黏性或塑性流动大变形及顺层无震滑脱  相似文献   
124.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中的白云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微粉晶颗粒,形成细纹层或与其他组分混合,局部可见自形-半自形的细晶白云石,微粉晶白云石为低有序度白云石(0.46),成分均匀,被纹层包绕,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两类白云石均富锶贫镁,细晶白云石较微粉晶白云石更富铁和锰。微粉晶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PDB(平均为-4.72‰),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所计算得到的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 ℃之间;δ13CPDB偏高(平均为8.79‰),推测其与芦草沟组高的有机质埋藏量及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有关。微粉晶白云石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沉淀或交代的原白云石,其Mg2+来自于咸化湖水、凝灰碎屑和幔源热液,热液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  相似文献   
125.
分层总和法在高速公路软基沉降的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基于钻探的土层划分往往比较粗糙以及基于室内试验的压缩模量确定不太可靠,导致沉降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孔压静力触探(CPTU)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原位测试技术,可以同时测试得到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压沿深度的连续剖面,较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以连盐高速公路为研究实例,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中的最优分割理论,基于CPTU高精度测试数据对土层进行了精细划分,并通过实际沉降观测资料的反演分析确定了基于CPTU的压缩模量计算方法,进而通过对高速公路实测沉降和CPTU预测沉降的比较,验证了文中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6.
针对南京长江四桥漫滩沉积土,分别进行了室内试验和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原位测试,从SCPTU应用于场地复杂地层 的精细划分、长江漫滩沉积黏性土透水性能的评价和预测渗透系数kh 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利用 多功能SCPTU测试qt、fs、u2 3个参数可以对具有高度分层性和不均匀性的长江漫滩沉积土进行精确分层,对不同性质土 层界面、同一土层内透水或不透水夹层进行精确探测;利用SCPTU钻进过程中的孔压消散试验功能,可以对复杂的混合土层的透水性能进行评价;基于SCPTU的渗透系数kh预测值均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一般比室内试验结果高1~2个数量级,Burns & Mayne方法预测值可以作为工程初设阶段的参考值;SCPTU的应用为基坑工程降水设计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7.
文中以一拟建的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4种不同转换层模型,计算了各个模型的自振周期及各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研究了不规则结构位置布置及形式对不规则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影响,并对取得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可供类似工程应用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28.
最大剪切模量是土的基本力学特性参数,对土动力特性分析和岩土工程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最大剪切模量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室内试验,土样的采取和室内试验既耗时又不能保证精度。以江苏北部里下河古泻湖相软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为工程背景,采用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和下孔法(DHT)进行了土层剪切波速的测试,基于SCPTU和DHT剪切波速测试资料建立了最大剪切模量Gmax与SCPTU测试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采用SCPTU测试的锥尖阻力和孔压参数能够用于对软土的最大剪切模量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9.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中的白云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微粉晶颗粒,形成细纹层或与其他组分混合,局部可见自形—半自形的细晶白云石,微粉晶白云石为低有序度白云石(0.46),成分均匀,被纹层包绕,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两类白云石均富锶贫镁,细晶白云石较微粉晶白云石更富铁和锰。微粉晶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PDB(平均为-4.72‰),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所计算得到的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之间;δ13CPDB偏高(平均为8.79‰),推测其与芦草沟组高的有机质埋藏量及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有关。微粉晶白云石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沉淀或交代的原白云石,其Mg2+来自于咸化湖水、凝灰碎屑和幔源热液,热液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  相似文献   
130.
针对潮滩研究中最重要的冲淤观测工作,本文对20多种可行的技术在点、线、面状观测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每种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及技术间的异同点、发展路径,对其中新型的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其质量指标、核心技术要点及在潮滩的实践应用情况。以此实现了对潮滩冲淤观测技术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