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黄海夏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在长江口外的悬浮体分布中可看到台湾暖流的影响,它的存在限制了长江入海物质的向东扩散.尽管7月是黄河和长江的丰水期,大量物质被携带入海,但还未能构成悬浮体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来源是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才是河流携入的物质,海水中的生物组分居三.现代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主要是调查区南北两端.在深水区,温度、盐度跃层的形成限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上扩散.海水中物质的运移主要在海水底层进行,以悬浮-沉积-再悬浮-再沉积的方式进行着物质的运移和交换.  相似文献   
52.
气候变化及海岸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及其沿岸与意大利波河(Po River)三角洲及其沿岸,尽管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环境条件又完全不同;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演化趋势方面确有相同之处,特别是对比全球性气候变化,更表现出与气候变化相对应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冷/湿气候期1300—1400 A.D.和1550—1850A.D.,及短时间尺度10—35年冷/湿与热/干气候期的交替都直接影响河流的发育及海岸线的变迁。  相似文献   
53.
沉积物颗粒与下覆颗粒间转动角是制约沉积物颗粒起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样品采集于1987年。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探明了沉积物转动角同颗粒形状、相对粒径比以及迭瓦状构造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均匀粒径条件下,球状砾石转动角的测量数值同理论数值相吻合,但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这一结果同前人利用球状砂粒进行实验所获得的结果相一致。利用球状、椭球状及棱角状砾石进行的实验表明,沉积物转动角φ随相对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颗粒扁平度及颗粒棱角度的增大而增大。扁平砾石的迭瓦状构造将导致转动角的增大,其增大值约等于砾石的迭瓦角。若其它因素相同,沉积物起动的难度自球状、椭球状、棱角状及迭瓦状构造而依次增强。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颗粒粒径、形状、构造同沉积物搬运临界状态以及沉积物选择性起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4.
新测得 TAG热液区中 6件海底表层热液沉积物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 ,其变化范围不大 ,具有均一性的特征。在 Pb- Pb图解上 ,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数据大多落在 MARB的铅同位素组成范围内 ,与大西洋沉积物和 Fe- Mn结核相比明显具较少的放射成因铅 ,反映其上部洋壳岩石为该区热液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铅。对比研究表明 ,因不同地质 -构造环境中的海底热液区为热液沉积物形成提供物源的情况不同 ,是导致有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中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无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不同的主要原因。海底扩张中心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其并不是热液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的唯一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5.
渤海西部海底沉积物土工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廿年来,随着海底石油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海上钻探及钻井平台的稳定性,输油管道和海底电缆的铺设以及某些军事设施和生产建设中提出的许多实际问题,海底沉积物的力学与土工学性质的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通过沉积物的力学和土工学性质的研究,特别是它们在沉积地层中各种变化的详细测定,有助于研究和认识沉积-成岩作用的某些机制问题,所以,海底沉积物的力学和土工学性质的研究,不仅在工程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沉积学的基础理论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1966年,我所与大港油田(原石油部641厂)等兄弟单位共同协作,对渤海西部海底  相似文献   
56.
对大西洋中脊TAG (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热液区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He, Ne和A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2.2~13.3 Ra, 均值为7.2 Ra, 与该区喷口热液流体(3He/4He=7.5~8.2 Ra)和MORB(3He/4He=6~11 Ra)相比, 其变化范围明显较大. 20Ne/22Ne比值为10.2~11.4, 明显高于大气值(9.8). 而40Ar/36Ar比值的变化范围从287到359, 接近大气值(295.5). 这些结果表明, 热液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稀有气体是地幔和海水端员混合的产物, 热液流体捕获的地幔源稀有气体中有部分可能来自下地幔, 且流体包裹体中的He主要来自上地幔, Ne和Ar主要来自海水.  相似文献   
57.
末次间冰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突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球气候系统的突然变化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取自极地冰芯、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证明了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气候存在较大不稳定性这一基本事实。尽管末次间冰期以来这些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但已从诸如末次间冰期(MIS 5e)中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旋回、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以及发生在全新世冰后期的一些降温事件的研究中,获得对过去130 ka来气候变化过程总体上的认识和理解。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有关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8.
现代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成矿物源: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已经持续了30多年。尽管提出了多种有关海底热液活动的演化模式,但围绕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的物源体系和时空演化问题仍然存在许多谜。因此,从80年代初,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现代海底热液沉积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的物源问题,并揭示热液流体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探索海底热液活动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
硫化物集合体的硫同位素比值介于其单矿物中硫同位素比值的最大和最小值之间。当|δ2-δ1|<Δ时 ,δ(1 2 ) 与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最大和最小值的距离均小于Δ。当|δ2-δ1|>Δ时 ,δ(1 2 ) 与δ1 和δ2 的距离有可能大于Δ。对现代海底热液沉积物来讲 ,排除了生物和有机质的影响后 ,直接测定其硫化物集合体的硫同位素比值进行同位素示踪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0.
用ICP-MS对TAG热液活动区表层热液沉积物中6个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所有样品均表现出正Eu异常(EuN/Eu*N=1.27~2.68)和LREE相对富集(LaN/YbN=15.79~47.62)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热液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由于海底热液循环体系中热液流体和海水不同程度混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海水与热液流体的混合作用是在热液沉积物形成以前发生的,与黑烟囱流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对比,表明热液沉积物的REE部分来自下伏的玄武岩基底,在热液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中,LREE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富集,同时,海底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中Eu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出热液流体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