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依托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利用船载走航气溶胶及气体组分在线分析仪对南大洋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进行了在线观测。获得了南大洋开阔海域及普里兹湾大气中高分辨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的组成及分布,并对其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以气态三甲胺(TMA)和二甲胺(DMA)为主要存在形态,其均值分别为(104.0±285.2)、(3.5±6.0) ng/m3。普里兹湾大气中有机胺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南大洋开阔海域,气态TMA和DMA均值分别达到(289.0±396.6)、(5.6±16.1) ng/m3。南大洋大气中气态TMA、DMA和氨气(NH3)在不同区域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三者具有同源性。从来源分析,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主要受到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但在海冰边缘区及南极近岸海域,企鹅等动物的生物活动会导致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42.
Despite the large size of mos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re are short paths between nodes in these networks which guarantee the efficient information, data and passenger delivery; furthermore these networks have a surprising tolerance under random errors thanks to their inherent scale-free topology. However, their scale-free topology also makes them fragile under intentional attacks, leaving us a challenge on how to improve the network robustness against intentional attacks without losing their strong tolerance under random errors and high message and passenger delivering capacity. Here we propose two methods (SL method and SH method) to enhance scale-free network's tolerance under attack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43.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育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貌过渡带与大面积低起伏地貌面,独特的地貌提供了解读高原构造拓展与地表隆升时间、过程以及机制的理想窗口。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对金沙江下游流域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早在始新世即已处于北西向为主的区域性挤压条件下而发生广泛褶皱变形。尽管始新世存在区域性变形响应,但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地区在古近纪为低海拔丘陵地貌,地表隆升幅度极为有限。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研究区总体处于长期的低剥蚀速率环境,促进了低海拔平缓地貌的形成。晚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区域性缩短变形与显著地表隆升,大型水系同步下蚀,共同塑造形成现今较高海拔的低起伏地貌面与深切峡谷并存的特征性地貌。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近纪以来的隆升与地壳构造缩短及增厚密切相关,而中下地壳塑性流动增厚机制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