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引子 按理是一阵秋雨一阵凉,可是如今快到中秋了,天仍是热辣辣的,热得人们不敢外出. 我去采访宁波市江北区国土资源局的余永丽,但办公室里没有人,说是下乡了,她的同事告诉我:"余科长很忙,找她,一般都要预约的."  相似文献   
522.
本文主要对高纬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斯匹次卑尔根、格陵兰和北极地区的北美部分的坡面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地形,进行了地貌形态的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强调对坡面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地形的现代过程的观察和观测,以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自更新世大冰盖退缩以来的整个全新世期间,对地貌比较分析这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3.
Introd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atical theory of natural disaster, the intensity of disaster-causing factor and the frangibility of the disaster-bearing body decide the disaster degree (SHI, 1991, 2002). The building facilities is the uppermost disaster-bearing body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system, as the population and fortune in the city are concentrated, the density of the housings is large, the antiseismic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the city hav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相似文献   
524.
密云水库中总磷迁移转化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001、2002年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取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密云水库目前为中营养型水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以工业、生活污水及水土流失携带进入水体的外源磷和以水库底泥释放为主的内源磷。磷在表层水中浓度小于底层水中的浓度,东西库区的浓度小于内湖的浓度;垂向上由上至下逐渐增高。磷的迁移转化途径为:一部分在水体悬浮物表层吸附或沉积,另一部分被水中的藻类吸收,进入生物作用。对水中磷的迁移转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水中的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水动力条件及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52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地质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重视在逐年加强,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地质遗迹这些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26.
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明  谭德灿  王静 《岩石学报》2018,34(2):503-512
近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新兴发展的研究领域,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是该领域的主流分析方法之一,但始终存在的困扰问题是如何进行同位素双稀释剂间以及稀释剂与样品间的最优混合。这两种混合比严重制约着同位素比值测试的准确度、精度和重现性。本文从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数学原理出发,以Cr、Mo同位素为例,结合MonteCarlo误差模型,深入讨论和分析了两单稀释剂间比值(λ)及双稀释剂与自然样品间比值(p)的最优化数值模拟,得到了以双稀释剂~50(Cr)-~54(Cr)、~97(Mo)-~(100)Mo为例的λ、p值的最优取值范围。该数值模拟可适用于所有能够利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就数值模拟结果如何应用于同位素双稀释剂的选择和组成标定也给予了详细说明,这为我国开展和使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有助于推动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在我国地学界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27.
扬子板块西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火成岩,自南向北依次出露碑坝、望江山、城山-毕机沟等基性堆晶杂岩体,并伴生大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岩体主要侵位于古元古界后河群,中-新元古界火地娅群和新元古界西乡群。前人研究该地区基性杂岩体的成岩年龄集中在830~780 Ma,但对于酸性岩的年龄报道较少。陕西洋县桑溪沟乡一带出露与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密切伴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前人统称桑溪乡花岗岩体,本次研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条带状构造的粗粒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与毕机沟辉长岩体密切共生,相互蚕食、穿插,局部可见渐变过渡关系,统称毕机沟花岗闪长岩体;另一类是在侯家沟地区出露规模较大、具有块状构造的二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统称侯家沟花岗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花岗岩体野外地质考察、镜下岩相学观察,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等研究,认为毕机沟条带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代(约822 Ma)正好处于扬子板块从四堡造山运动向裂谷作用转化阶段(0.9~0.8 Ga),代表事件为约825 Ma地幔柱上涌到扬子板块底部,引起岩石圈内部的快速热传导,短时间内诱发含水的SCLM(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发生大比例部分熔融。毕机沟花岗闪长岩岩体属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开始阶段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结晶的产物。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约784 Ma),处于扬子板块裂谷峰期的晚期(790~760 Ma),在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厚度进一步减薄,岩石圈底部和软流圈顶部发生大规模部分熔融,伴生幔源玄武质熔浆上侵及构造运动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地壳重熔形成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  相似文献   
528.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衡量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动量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对于研究各种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遥感技术作为远距离监测手段,研究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时其优势在于高时效、高经济效益,能实现区域或大空间尺度的动态监测,因此利用遥感技术估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成为热点问题。通过系统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空气动力粗糙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估算植被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方法,对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气象因素和地表粗糙元形态特征因素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进而对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做出展望,旨在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遥感监测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29.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5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