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71.
以西沙群岛琛航岛珊瑚礁钻孔为材料,通过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测定了全新世底界的年代;同时利用MAT-253同位素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0~20 m层段δ13C、δ18O和锶元素的质量分数,以U-Th年龄为基础,结合δ13C、δ18O和锶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在16~17 m之间明显降低这一特点,得到琛航岛全新世珊瑚礁的起始发育时间为距今7 900 a前,不整合于晚更新世的珊瑚礁体(年代老于110 ka)之上,全新世礁体的厚度为16.7 m。考虑研究区域新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以及南海现代珊瑚礁的礁坪面与大潮低潮面基本一致,琛科2井的钻孔井位高于现代礁坪约2.9 m,推测其起始发育时的位置在现代海平面大潮低潮面之下约13.8 m,即西沙群岛海域7 900 a前的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以下约13.8 m,近7 900 a以来海平面上升了至少13.8 m。这一结果为理解全新世南海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72.
本研究针对高温时期(6月、9月)广东沿海地区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体内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由添加单种抗生素(分别是: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利福平、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培养基中分离得到310个菌株。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针对常见的抗生素对此310个菌株进行药敏测试,了解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表明310个菌株分属48个不同种属,主要是肠杆菌(Enterobacter)、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希瓦氏菌(Shewanell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黄杆菌(Tenacibaculum)、盐单胞菌(Halomonas)等。在9月份从牡蛎体内分离的异养细菌比6月份分离的异养细菌高出1~2个数量级(除台山外)。6月份从台山地区牡蛎分离的异养细菌数(2.6×10~6~5.8×10~6 cfu/g)最多,高出其他地区1~3个数量级。药敏测试结果显示牡蛎体内异养细菌对20种抗生素普遍存在抗性,尤其对青霉素、卡拉霉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高温时期(6月、9月)分离的异养菌大多数为多重耐药细菌,其比例分别为84.18%和91.72%。本研究将为牡蛎养殖业的疾病控制以及水产养殖中细菌的耐药状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3.
储层预测的精度影响油气勘探开发的经济性,而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低频建模方法是提高储层反演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去除研究区特殊地质界面对储层反演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用以压制灰岩缝洞储层强反射引起的地震数据旁瓣效应的低频模型构建方法,以正演波动方程算法得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迭代低频模型参与反演,逐步压制旁瓣效应的影响,最终使反演结果与地质模型一致。提出的低频模型迭代方法适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刻画,为储层定量解释提供合理的弹性参数,在奥陶系缝洞型储层预测中具有较强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74.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病害均可发生,死亡率达100%,监测了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寄生虫及病原微生物,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等与鲍苗死亡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鲍苗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及感染试验结果验证细菌是引起杂色鲍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5.
辅助纬度反解公式的Lagrange级数法推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瑞  李厚朴 《海洋测绘》2008,28(3):18-23
对地图投影理论中经常遇到的等距离纬度、等量纬度和等面积纬度的反解公式进行了新的研究。利用Lagrange级数公式,借助计算机代数系统强大的数学分析功能,全面给出了这些纬度用椭球偏心率幂级数形式表示的反解公式。与以往数值形式表示的反解展开式不同,这些反解公式是以符号形式给出。研究表明计算机代数系统的应用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公式推演的效率和准确度,而且反解系数从此可以表示为更简单和更便于记忆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276.
基于中国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N05.1的观测数据,结合暖昼指数(TX90)、冷昼指数(TX10)、暖夜指数(TN90)、冷夜指数(TN10)、暖日持续指数(WSDI)和冷日持续指数(CSDI)6个极端温度指数,从气候平均、概率分布、年际变率和年际趋势方面,系统评估区域气候模式(Climate–Weather Resear...  相似文献   
277.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2O+Na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78.
为探究微塑料对牡蛎免疫力的影响,该研究对近江牡蛎(平均壳长:6.6cm)采用壳内推注的方式注入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微塑料(0.05、0.5、5 mg·L–1,以无菌生理盐水为稀释液),分别胁迫24 h、48 h和72 h后,检测分析牡蛎鳃组织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胁迫24 h后,微塑料浓度对AKP的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SOD、AKP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48 h后,微塑料浓度上升导致A-chE活力显著下降(P<0.05), CAT、SOD和AKP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72 h后,微塑料浓度的升高, AKP和AChE的活力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SOD、CA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力与之呈现相反的趋势,显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时间和浓度的增长, MDA处于一直上升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使牡蛎产生免疫应激反应,且胁迫时间越长,牡蛎免疫应激反应越剧烈。  相似文献   
279.
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消化道、鳃和足部的菌群结构,以及受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胁迫后皱纹盘鲍消化道、鳃和足部肌肉菌群的动态变化。在皱纹盘鲍的消化道、鳃以及足部肌肉中检测到9个门的细菌,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3种组织中的占比分别为30.1%~64.4%、37.45%~70.6%和71.1%~85.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53%~46.09%)、梭杆菌门(Fusobacteria,4.43%~36.80%)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0.60%~28.77%)为次优势菌门;其余为放线菌门等5个菌门和一些未知类群。在属水平上,皱纹盘鲍消化道内的优势菌属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15.85%~34.55%);鳃组织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4.81%);足部肌肉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4.83%~69.76%)和Curvibacter(21.24%),此外还有Pelomonas等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