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中国大陆地震空区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部片区36∶82;新疆片区55∶101.震前出现空区图像比例最低的为华北地区,最高的为华东南地区,新疆与川滇地区基本相当.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空区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空区形成持续时间、空区空间分布尺度及围空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空区的持续时间、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误差较大.而围空的起始震级在5级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主震前为ML3.5左右,7级以上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通常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及附近的外部地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空区图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和10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震前空区图像是强震前的重要异常判据.  相似文献   
102.
地震空区方法是利用地震活动图像预报地震效果较好的方法,然而单纯通过空区预报地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动态图像预测方法,把空区的形成和演化放在板块运动和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考虑。通过对华东和华南地区26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给出主震发生与空区、活动断裂位置以及空区与活动断裂位置和走向的关系,并从两个区域的构造差异上给出空区形成和演化规律差异的动力学解释,从而为使用空区预测地震提供物理基础,减少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3.
桥台在桥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桥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桥梁的抗震性能。在国内外大量震害中发现大量由桥台破坏引起的桥梁损坏,而且这些破坏常常伴随着由于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为研究液化场地中桥台滑坡机理,采用完全耦合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修正的PasterZienkiewicz Mark-Ⅲ模型来模拟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研究台顶梁重和液化层位置对桥台位移的影响,并分析夯实作用对砂土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而且简单的夯实不能降低砂土液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4.
相位绕转在GNSS定位中是一种误差源,但包含接收机天线旋转的有用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站间单差相位绕转观测数据估计测站天线旋转速率的方法。首先由无几何距离观测值的变化判断天线旋转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然后利用单颗卫星站间差分的无几何距离观测值求出测站的天线旋转角度,以及单颗卫星的测站天线旋转速率,最后将所有卫星计算的测站天线旋转速率按照高度角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天线旋转速率。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经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法可以精确地估计测站天线的旋转速率,在本实验中,天线旋转平均速率估计精度约为0.5°/s。  相似文献   
105.
实际工程场地中的断层通常具有三维尺寸,应进行三维分析。本文考虑均匀弹性半空间内存在不同长度、深度的三维断层,由下向上垂直入射一个脉冲波,主要采用三维时域显式有限元结合透射人工边界的方法及相应编写的三维显示有限元波动程序DSI3,计算断层附近地震地面运动的时程反应,研究含有三维断层场地地面运动的一些特点,并与自由场反应对比,以说明三维竖向断层对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和对断层附近地面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关键金属矿产是国际上最近提出的资源概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认知程度较低。洛扎岩浆-变质杂岩体位于喜马拉雅带东部,侵位于藏南拆离系内。在岩体东北侧,云母片岩被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捕虏。云母片岩主要由金云母、绿泥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从全岩地球化学成分来看,云母片岩具有含量较高的Al2O3(13.38%~14.32%)、K2O(6.09%~9.66%)、FeO*(27.11%~30.09%)、MgO(15.25%~17.21%)、TiO2(0.09%~0.26%),富集关键金属Li(650×10-6~1 031×10-6)、Rb(1 649×10-6~2 773×10-6)、Cs(98×10-6~229×10-6)、Tl(5.7×10-6~12.1×10-6)、Ga(121×10-6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位结果其震源机制解得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准噶尔南缘断裂,而不是宏观考察的以连哈比尔尕山断裂;节面Ⅰ是主破裂面,而且其走向与重定位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8.
强震群活动构造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1997-1998年新疆伽师6.0~6.6级强震群与国内外14例5.1~8.7级强震群的活动构造环境比较研究后发现,强震群持时25min~3a,强震群区的地震活动多具重复性,发震构造多为刚性地块共轭隐伏破裂。强震群为板内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09.
样本条件对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随机 Posson 模型和Gutenberg-Richter 关系, 构造在10年尺度内样本量从300到5000的若干组模拟地震数据,计算分析各种样本条件下的加卸载响应比Y 时间进程变化。结果表明,计算样本的震级上限Mt 相对于logN-M 关系中拟合线性外推最大震级MT 的变化对Y的异常分布有一定影响,其影响随地震样本量从小到大而明显减小。当滑动计算时间窗内地震样本为几十个量级, Mt 取为MT -1.5(或至2. 0)时,随机出现Y 大于2.0的高值异常分布频度明显降低。而当地震样本量达到上百个以上量级, Mt 取为MT-0. 0(或0. 5)时, Y大于2.0的高异常值随机出现频度即极低。在实际地震资料的Y计算中若注意Mt 的选取后,其结果的稳定性和异常的可信度将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0.
地质多孔介质成像技术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年间,广泛应用的多孔介质成像技术给地质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内流体渗流特性以及岩石物理属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多孔介质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介质微观世界成为可能并且取得的一定的进展.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直观显示多孔介质微观结构,而且还是建立孔隙介质微观模型的基础.然而,多孔介质成像技术仍然存在挑战,为了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调研多孔介质成像方法:光学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聚焦离子束纳米层析成像技术,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相位对比层析成像技术,小规模层析成像技术.介绍每种成像技术的技术原理,技术局限性和改进措施,各种技术应用范围及其当前重要应用.光学显微镜技术与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纳米层析成像以及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实现光电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矿物识别,泥页岩纳米-微米级孔隙成像以及通过图像拼接构建具有高分辨率大视域的高清图像,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实现动态成像与不同分辨率图像的融合.然后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使读者了解孔隙介质成像技术的原理、局限,以及每种成像技术在当前石油勘探热点领域中的应用,掌握多孔介质成像技术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热点.这些不仅有利于展现多孔介质微观世界,而且有助于研究人员针对多孔介质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成像技术或技术组合,以期推动多孔介质成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