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空间辅助面特征的主被动遥感影像区域自动配准方法,该方法借鉴了全局区域配准高精度与局部区域配准低复杂度的算法特征,采用正、反函数变换法提取具有相同角度和尺度的空间特征,并采用归一化互相关系数法定义灰度相似性,通过构建空间辅助面,将空间特征和灰度相似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用于影像的自动配准。文中选取了SPOT与ASTER影像、ASAR和ASTER影像两组数据进行实验,并提取基准影像和配准后待配准影像的不同部位相间拼接形成结果图,从中可以看出各种地物在拼接处表现自然平滑。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且配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地面成像光谱辐射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介绍了自主研制的基于制冷面阵CCD地面成像光谱辐射测量系统(field Imaging spectrometer system,FISS)的成像原理,结构设计,主要指标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等。利用室内布设的精确标志点和野外测量数据纠正了FISS系统几何畸变;利用自行开发的光谱定标软件对FISS系统进行波长定标,确定了各通道中心波长和全波半高宽;在室内,以积分球为光源,对FISS系统逐波段进行了绝对辐射定标,定标精度优于5%,并建立了各种测量条件下绝对辐射定标系数查找表;最后,利用FISS系统样机进行了大量室内和野外测量实验,并基于获取的部分数据做了作物-杂草识别、近海岸海洋环境试验、牛奶品种识别和植物生化参量反演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ISS系统能够成功地用于上述领域的研究,并在地质、食品、农业、林业和城市等领域也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现状,分析了目前地质找矿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及国内外探索新一代矿物勘查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光谱地壳"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建设意义。文中指出,"光谱地壳"计划的提出,旨在针对地表和地壳表层,实现高光谱技术对地球表面的地质填图和矿物蚀变信息的遥感探测,以及对岩芯的光谱探测,建立地壳高光谱数据库集,满足以高光谱探测技术对地壳表层一定范围内矿物的识别和探矿需求。 "光谱地壳"计划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创新,提高星载、机载高光谱遥感矿产资源探测能力,建立地面光谱测量平台及地下岩芯光谱扫描、编录、分析平台,发展由天基、空基、地基,地下岩芯探测构成的一体化"光谱地壳"遥感立体探测体系。"光谱地壳"计划是我国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拟将解决遥感直接找矿和深部找矿的勘查难题,以带动我国整体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由中国(云南和广西)、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塞和越南六国参加、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以及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建立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自1992-2011年的20年间,总投资达到140.56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经济走廊、旅游、通讯、公共卫生和人力资源、环境和贸易设施等领域启动了81个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中国云南昆明-老挝南塔-泰国曼谷线、中国云南昆明-广西南宁-越南河内线和中国云南昆明-越南海防线构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南北交通走廊并以此为基础的经济走廊的地域格局开始形成:在沟通越南岘港-老挝中部-泰国东北部-缅甸毛淡棉的东西交通走廊建设成果,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在东西经济走廊地域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市-头顿市和泰国曼谷-柬埔寨暹粒-越南归仁的沟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2条交通走廊构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南部经济走廊形成的基础设施根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已经构建的南北、东两和南部交通走廊促进了该区域六国在跨境运输、国际通信、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从而促进了该地域经济走廊地域格局的形成.文章提出了中国在交通走廊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与次区域六国和利益相关国家建设该地域政策协调机制,并与日本等贸易和投资大国共同促进从交通走廊的地域布局向物流走廊和经济走廊地域功能转化的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自1992年起由亚洲开发银行启动的区域性长期合作计划涉及的区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数字化分析过程中,行政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就成为其中基础性数据库,也是应用面最宽的数据库。本文重点是在现有的行政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尺度行政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GMS-AdmBnd)的开发标准,包括:主要技术指标,开发流程和成果质量比对指标。本论文内容的发表,将便于用户在使用该数据时根据数据库特点,了解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6.
遥感时间序列被广泛用于地表信息探测。然而受传感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时间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时间序列重构模型能够实现时间序列去噪,但不同重构模型应用于不同时间间隔时间序列的精度不同。本文以辽宁省朝阳市为研究区,分别利用1、4、8、16和30 d间隔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 NDVI)时间序列,进行模拟数据实验和物候监测实验,从波形还原能力和物候期提取精度2方面,评价了SG滤波、DL拟合、HANTS 3种模型在不同时间间隔下的重构效果。结果表明,SG滤波模型适用于较大时间间隔的时间序列数据,DL拟合模型适用于较小时间间隔的时间序列数据,HANTS模型对较小间隔的时间序列重构精度较低。在此基础上,从模型自身的角度分析了3者在不同时间间隔下表现的原因,并为面向不同时间间隔时间序列数据的重构模型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世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只有20 多年的历程, 中国的高光谱遥感发展与国际基本同步, 在需求牵引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 特别是通过863 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简称遥感所)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紧密协作, 相继研制了一系列高光谱遥感设备, 开展了大量的技术试验和应用基础研究, 不仅在国内结合国家需求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益, 而且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走向世界, 开创了以中国高光谱技术支持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先河, 并进一步推动了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在长达20 多年的发展中, 遥感所高光谱遥感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本文从航空航天高光谱成像仪器的研制、应用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 回顾了遥感所高光谱遥感走过的历程及其对高光谱遥感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