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ISC,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于2014年8月18—22日在瑞士日内瓦大学顺利召开。来自50余国家、950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中国学者240余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能源企业。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镜下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三叠系溶蚀作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三叠系溶蚀作用发育普遍、现象丰富、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下”的岩石学特征是成岩作用的沉积基础。长石的溶蚀在该区最为常见,胶结作用弱、局部见方解石和方沸石溶蚀,碱性条件下石英弱溶蚀。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决定了克百断裂上、下盘三叠系储层的孔隙空间类型和孔隙的垂向演化。岩石类型、泥质含量和沉积微相等因素控制储层中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及分布。  相似文献   
103.
104.
受流体异常高压影响而发育的异常孔隙(砂)砾岩储集层成为深层油气储集层和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之一.测井、钻井及试油结果揭示,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广泛存在流体异常高压,且与(砂)砾岩储集层含油性及产能具有密切关系.在试油地层压力实测数据标定下,利用测井资料等效深度法对古近系沙河街组分层系、分地区进行了地层压力计算.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鲍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日本北萨地区分布很多浅成熟液金-银矿床,本文在对前人工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浅成热液金-银矿床的成因新模式,即在张应力作用下,火山活动发育,在地沟被层状火山体填积的地区基底岩石出现大范围裂隙为成矿提出了重要条件。从层状火山喷发中心到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断裂体系以及帽状蚀变带是重要的成矿标志。新成因模式与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9.
依据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聚落群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对聚落遗址群分别求取中心点和面积,进而得到中心点的演变速度、轨迹和聚落群遗址密度,在此基础上分析郑洛地区史前聚落群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聚落群合解历程看,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几乎无分化,仰韶后期东西对峙,龙山时期分级明显,中央聚落群初现规模;2)4个时期聚落群中心点先向西南快速移动,然后向东北移动,速度由慢到快;3)聚落群遗址密度呈上升趋势,前3个时期上升缓慢,龙山时期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10.
建立清代1644—1911年广东的旱涝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函数分析了清代广东旱涝的突变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广东旱涝指数整体较平稳,呈现先明显增加后减少、后略微增加的趋势。旱涝指数序列具有多个跃变点,且有年际尺度4.2 a和7.8 a,年代际尺度11.6 a、15.2 a、36.5 a和70.1 a,世纪尺度130.3 a左右的周期。发现广东旱涝有多个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及东亚季风指数序列周期接近,故用交叉小波分析发现广东旱涝指数序列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在0~6 a、7~8 a和11~16 a等多个时间尺度具有强凝聚性共振周期,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在4~8 a和25~45 a等多个时间尺度具有强凝聚性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