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狄乾斌  梁倩颖 《地理科学》2018,38(10):1606-1615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最后运用VAR模型对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生态效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评测中国海洋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并探究其与海洋产业结构响应关系。结论如下: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占海洋生产总值较大,在研究期内呈现增长趋势;大多数省份海洋产业结构熵值下降,说明该类省份海洋产业发展平稳;在时间上,海洋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无效状态,海洋第三产业占比重高的年份,海洋生态效率相对较高;在空间上,海洋生态效率重心总体呈现向北移动趋势,表明北方海洋生态效率的优化进度快于南方;基于沿海各省脉冲响应图可以得出,各省份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冲击最后都趋于平稳,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变动稳定,其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小;在方差分解部分,沿海各省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生态效率方差分解的贡献度较高,且呈现增长趋势,说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从港城关系看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港城关系的角度探析大连港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3.
海洋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要求下,构建海洋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采用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以辽宁省为例,计算其2006—2016年海洋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分析影响协调的因素,并利用基尼系数模型对其协调发展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洋生态子系统仍是实现海洋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②2006-2016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复合系统实现了从严重失调到中度协调的转变,这期间复合系统协调度未超出基尼系数警戒值。  相似文献   
24.
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载力研究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从海洋可持续发展角度,借鉴有关承载力研究的部分成果,从理论上探讨了有关海域承载力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及研究趋势等,指出开展海域承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基于2011~2020年环渤海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环渤海地级市的海洋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看, 2011~2020年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仍有较大进步空间。(2)从空间差异看,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由2011年高低生态效率水平相间分布的无序状态向2020年两个较高生态效率区空间上集聚的有序化发展倾向转变,但并未出现区域协同化发展趋势。(3)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表明,研究前期纯技术效率作为效率增长的单一推动力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后期2016~2020年,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双驱动,保证了海洋生态效率的提升。(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碳减排水平对环渤海地级市海洋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海洋产业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技水平正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未来要注重海洋科技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加强地区间合作,提升海洋发展基础以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6.
27.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增林  狄乾斌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34-1537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总结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厘定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28.
海洋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海洋生态是否安全是准确把握海洋开发程度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剖析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海洋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选取指标及确定权重,对于2001-2010年的海洋生态安全总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出在曲折中上升,但在2003年和2009-2010年又略有下降,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目前处于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中国沿海11省区为研究对象,对2006-2017年各省区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分析,并探讨了中国沿海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各省区在2006-2017年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较高,在研究期间上海、广东等区域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广西、辽宁等区域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增长较慢。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2006-2017年中国沿海海洋生态福利绩效重心位置总体向北偏移,北方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优于南方的空间分布特点。2006-2017年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冷热点的省际尺度演化趋势变化特征明显,2006年江苏、浙江、辽宁、河北为热点区域;2010年与2013年江苏为明显冷点区域,2010年辽宁和河北由原来的热点区域演变为冷点区域;2017年则表现为冷点区域显著增加;2006-2017年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核密度海域尺度呈现出黄海 (1.01279)、东海(0.97156)、南海(0.83648)、渤海 (0.75321)依次递减的演化趋势,2010年为渤海生态福利绩效重要转折点;黄海和东海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有变好的趋势;南海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存在差距减弱的趋势,发展潜力较大。Tobit回归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海洋科技水平、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程度与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医疗水平和港口发展水平与海洋生态福利绩效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
狄乾斌  周慧 《海洋通报》2019,38(5):499-507
在分析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互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2000-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的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①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波动上升,各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②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研究期内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均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福建省、山东省耦合协调度提高明显,发展趋势较好;③人口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响应较弱,海洋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响应较强,沿海各省市人口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