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日本绒螯蟹线粒体DNA序列研究I.12S rR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考果蝇与蚤状  相似文献   
32.
应用Terra/MODIS卫星数据估算洞庭湖蓄水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洞庭湖为例,利用2002年的美国Terra/MODIS卫星数据,以16天为周期将全年划分为23个时段,分别对湖区水位和蓄水量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具体测算方法包括以下4个步骤: (1) 根据湖区特性,将整个洞庭湖分为3个部分:自西向东依此是西洞庭湖 (WDL), 南洞庭湖 (SDL) 和东洞庭湖 (EDL)。这3个部分的蓄水量之和就是整个洞庭湖的总蓄水量。(2) 以水体和陆地的光谱差异为基础,使用Terra/MODIS卫星的NDVI 数据识别并量测湖区水面积。(3) 将湖区水面影像同湖区数字高程模型DEM相叠加,以被监测的湖区水面的平均高度值作为水面高度。水面高度与湖底高度的差即为相应点的水深。(4) 按50 m×50 m网格大小和相应位置的水深的乘积来计算每个水柱体积。最后,将整个湖内的所有水柱的体积值累加便得到洞庭湖的总蓄水量。用上述方法测算的水位和蓄水量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表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 在中国5种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区(草地: 海北、耕地: 禹城、稻田: 桃源、林地: 千烟洲、荒漠: 阜康) 建立了一个以连续观测能量、水分和碳素通量为中心,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各项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系统,被称之为APEIS-FLUX系统。作者首先对APEIS-FLUX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它可以实时地提供高质量、高精度、长期而连续的通量及生态要素的观测数据。对数据的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的水热碳通量的差异性。其次,利用APEIS-FLUX数据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的MODIS数据产品进行比较验证后发现,除部分产品如地表面温度(MOD11) 等与观测数据较吻合以外,大部分数据产品如土地覆盖(MOD12),叶面积指数(MOD15) 和光合速率与净第一性生产力(MOD17) 等都与观测数据相差深远,有必要对其处理程序和模式进行修正。为此,我们利用APEIS-FLUX的数据作为MOD15和MOD17的生成模型(BIOME-BGC) 的输入数据,并对该模型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该模式在通过修正后,可以很好地模拟植被的生长过程及其相应的水热碳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冰川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了解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循环及其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夏天为化学分析曾采集了降水、冰雪以及融水的90个样品。这些样品带至名古屋大学进行了F~-、CI~-、SO_4~(2-)、NO_3~- 和K~ 、Na~ 、Ca~(2 )、Ms~(2 )的测定。划分出五组:新雪、雪盖、冰川冰、污化层以及表面融水。计算出各组每种离子的平均浓度和均方差。给出了各组浓度变化的总趋势。污化层中阴离和阳离子的浓度较其它组高2至7倍。  相似文献   
38.
3号冰川从积累区到消融区坡度很陡,是一条复合型冰斗冰川。可谓之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一个典型。 1981年夏季期间对冰舌区冰川结构特征、冰川末端和前缘冰碛垅的产生及性质、一定时期的物质平衡、新冰期时形成的终碛垅的形态等进行了观测。绘制出了冰舌区和终碛垅的详细地形图,并研究了岩屑聚积的污化带的详细结构。 对含有污化层的冰川冰进行了氧同位素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这些结果为基础,可以推测污化带为一种剪切面,所含的岩屑系压力融化-再冻结过程中冰下冰碛所携带。  相似文献   
39.
3号冰川消融区下部有4个主要的剪切面,这些剪切面伴随着5—40厘米厚的富含岩屑冰。在每个富含岩屑冰区域采集了内碛样品以便考察它的特征和来源。 冰内碛巨砾具有极其明显的棱角状,泥沙和粘土的含量低于温冰川磨蚀过程产生的冰碛的泥沙和粘土含量。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表明: (1)所有颗粒都具有典型的“冰川作用”特征。 (2)5—20%的颗粒显示出在“冰川作用”特征之上附加有二氧化硅溶解沉淀物特征。 (3)水下机械作用的标志如撞击痕和磨圆现象很少观察到。(1)意味着石英颗粒是机械研磨或挤压作用的产物;(2)和(3)意味着某些颗粒在被挤压后曾在水中停留过,但颗粒并没有在湍流水流中被搬运。 这些结果暗示3号冰川内碛主要是由冰川底部挤压或拔蚀作用所产生,而不是磨蚀作用的产物。在内碛产生的冰川底部,温度一直或以前保持在融点,但水量小于温冰川底部的水量。  相似文献   
40.
1.前言在寒冷地带(特别是山岳地带)使用的风向风速计由于粘附雪以及结冰,结果经常不能观测,因而曾采用过红外线照射或在风向风速计内部装有热源加热的方法,作为相应的措施,然而人们指出了这些方法的效果不好,故障又多等缺点。为此人们期望如果能用完全不活动部件的风向风速计的话,既不考虑保温,故障又少,所以迫切要求研制这一产品。幸而最近由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半导体感压元件得到了研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