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东南亚地区烃源岩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烃源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其中,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是东南亚主要的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生油岩分布局限,但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以新生代河流-三角洲近岸沉积环境、含陆源干酪根的煤系和碳质页(泥)岩为主,其次为湖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有机碳含量均已达到中等-好的源岩标准,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大部分烃源岩都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新生代烃源岩主要受盆地演化阶段和沉积环境两大地质因素控制,与区域海侵作用的方向和规模密切相关.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东南亚地区多类型油气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藏气侵定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侵分馏作用是油气藏后期调整改造的重要营力之一.在塔中地区气侵分馏作用的发生有其得天独厚的石油地质条件,但现有的研究只停留于对气侵作用过程的定性描述阶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全油正构烷烃绝对定量以及正常油/凝析油混合配比实验的结果,对该区气侵分馏作用进行定量评估,讨论了造成气侵强弱的地质因素,并分析了可能伴随气侵作用而发生的其他分馏作用对油藏的影响.该区气侵作用特征表明大量断裂体系是控制气侵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气侵作用的强弱分布规律也为该区断裂体系发育及其开启闭合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佐证.气侵分馏作用的强弱以及伴随发生的PVT分馏作用与该区原油类型多样性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该区存在的与凝析油伴生的蜡质原油是气侵作用、PVT分馏以及混合作用共同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欧亚北极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勘探程度低,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的构造背景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大量收集整理区域地质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该区构造简图,并对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演化进行梳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上扬斯克-科雷马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科雷马-奥莫隆复合超地体、南阿纽伊缝合带等.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随着美亚海盆的张开,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并随着Anui-Anvil洋的关闭,与科雷马-奥莫隆超地体及亚洲大陆北缘碰撞,形成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造山带-布鲁克斯造山带及南阿纽伊缝合带.上扬斯克-科雷马造山带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科雷马-奥莫隆超地体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边缘的碰撞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赋存规律的南北差异性大。本文在系统梳理南海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相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对南海南北典型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南海打开过程对古南海沉积地层的改造,使得现有残余地层南北分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和南部的礼乐盆地中,推测发育“自生自储”、“新生古储”或“古生新储”的中—新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南海新生代油气藏在“北张、南挤”的构造应力背景下,古近纪以来的古水系控制了大型碎屑岩油气藏的分布;区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中新世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育;早新生代以来的古地貌控制的深水峡谷、深海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孕育了潜在深水油气藏。总之,南海南北地层沉积各有特色,油气成藏条件各有优势,但均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以期为未来南海油气勘探战略部署和选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引言 作为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北极钻探科考计划实施所做的准备,一个包含了Lomonosov海岭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大型勘测数据库已经建立完成。这一综合数据库包括了自1961年至2001年间从浮冰岛、破冰船以及潜艇上采集到的地球物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6.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盆地是全球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具有示范作用。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归纳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认为阿拉斯加北坡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系统是下伏下白垩—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在浅部的衍生,是由下伏气源、断裂、岩性、北极的特殊环境(永久冻土、地层温压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模拟计算和分析,将阿拉斯加北坡地区划分了3级远景资源区,估算出整个阿拉斯加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6.0×1012m3标准天然气,其中I级远景区主要分布于阿拉斯加北坡的滨岸冻土区和陆架区,资源量为2.83×1012 m3标准天然气。  相似文献   
17.
Meckel    Lawrence  D.  冯常茂 《海洋地质》2008,24(3)
跨越陆架的三角洲,不管是形成于高位期还是形成于海平面下降的低位期,都在陆架边缘产生了独特的沉积中心,使这里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区。由于陆架边缘的独特性,三角洲体系进积到深水区时变的不稳定,这一点与稳定陆架上沉积的三角洲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不稳定三角洲产生了多种同沉积(早期)构造,包括生长断层、滑移断层以及众多的组合断层、底辟和重力滑塌构造。生长断层导致储集区域的扩大。下倾方向的三角洲系统与上倾方向的供给系统被主要的生长断层分离开,而且被高位期深水泥页岩包围,因此陆架边缘的三角洲是极好的勘探目标:因为它们具有超压地层、早期构造以及分布广泛的储层和良好的盖层。事实上,过去30年来在墨西哥湾的陆上和陆架地区,所有重大发现都位于这些陆架边缘三角洲系统中:如Tuscaloosa、Wilcox、Yegua、Vicksburg、Frio以及中新统滨岸带的发现。这些成藏组合并不仅仅存在于海湾盆地,它们可能会出现在任何三角洲达到的陆架边缘并前积进入深水的地带。海湾盆地的成功仅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这种类型沉积区勘探的一个开始,它们不仅提供了有意义的地质类比研究的对象,而且对勘探工作的指导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西西里地区作为Alpine冲撞带的一段,也是Maghrebian Sicilian冲断褶皱带的一部分。其被描述为欧/非的碰撞后缩合以及Ionian岩石圈俯冲带后撤的结果。位于中西西里的研究区从第勒尼安海岸向南延伸至出露于Caltanissetta海槽北部的第三纪碎屑-蒸发岩区(其走向为东北-西南),并且该研究区还覆盖于Sicani山脉东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钻井及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根据沉积层序边界特征和沉积旋回的组合关系,将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组和10个三级层序;进而分析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认为万安盆地从古新世一始新世开始沉降,直至第四纪总体表现为逐渐海侵的过程.SSQ1和SSQ2层序组以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为主,SSQ...  相似文献   
20.
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 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 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 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