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通过采集东营和蓬莱地区采用生物絮团技术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池(DYt和PLt)及其对照池(DYc和PLc)海水样品,构建细菌16S r DNA克隆文库,对其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文库Coverage值在34.7%—54.8%之间,文库丰富度指数(Chao)66.2—314.1,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3.01—4.07变动,Pielou均匀度指数0.68—0.85,样品的细菌群落均具有很高的多样性,蓬莱仿刺参苗种培育池细菌多样性均高于东营;生物絮团文库中细菌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八个菌门和未知类群,黄杆菌群(Flavobacteria)、α-变形菌群(Alpha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群(Bacilli)为主要优势菌群;DYt和PLt处理组文库细菌多样性减少并出现特征菌群,生物絮团调控技术改变了仿刺参苗种培育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絮团的细菌群落结构研究,为揭示生物絮团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有效利用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2.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光谱技术,以94份具有代表性的长牡蛎鲜样组织样本的近红外(NIR)数据和其对应的化学真实值数据为基础,研究了NIR技术预测长牡蛎鲜样组织中水分、糖原、总蛋白质、总脂肪、锌、硒、牛磺酸和灰分8种成分含量的可行性,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了以上8种成分的NIR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实验所建立的长牡蛎鲜样组织肉质性状8项主要指标中水分、糖原和总蛋白质3种成分的NIR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建模集相关系数(RC)为0.9625—0.9902,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342—0.9863,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REV)为0.9734—0.9915;但总脂肪、锌、硒、牛磺酸和灰分含量的建模效果不佳。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运用NIR技术快速、大批量地分析长牡蛎鲜样组织中的水分、糖原和总蛋白质3种成分含量;分析过程无需使用化学试剂,实验成本低,且对环境无污染。长牡蛎NIR多种成分含量模型的建立,对开展长牡蛎肉质分析、肉质性状选育、育种世代的鉴定及种质资源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利用中国(C)、日本(J)和韩国(K)3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四(F4)代选育群体,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构建建立了3个自交群体、3个正交群体和3个反交群体。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在180日龄、360日龄和450日龄生长优势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生长阶段各组合的生长性能、一般配合力值、特殊配合力值和杂种优势效能值各不相同。杂交组合C♂K♀、J♂C♀和K♂J♀分别在180日龄、360日龄和450日龄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而自交组合K♂K♀在各个生长阶段均表现出生长劣势。中国F4代选育群体父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非负值,而韩国F4代选育群体父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非正值。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不一致,但与生长优势效能值基本相符。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杂交子代在生长性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可进行规模化商业推广应用;中国F4代选育群体作为杂交候选父母本时,具有高的可稳定遗传给子代的加性效应值。利用群体选育建立配套系,对不同选育群体进行杂交育种是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4.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对9个长牡蛎群体的26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2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了460个等位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905; 21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 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 选育群体LY2-K1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13, I=2.128,He=0.831, PIC=0.825), 野生群体KTD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29,I=3.112, He=0.941, PIC=0. 938); 189个群体位点组合有66%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 表明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 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2~0.064, 处于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 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内; PCo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树一致, LY2-K11群体单独聚为一类, QHD和HD群体聚为一类, 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 长牡蛎3个选育群体和6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 遗传分化水平较低; 选育群体LY2-K11多样性略有下降, 选育过程中应保证亲本的数量及质量, 防止因近交衰退造成遗传多样性降低, 苗种抗逆性变差。该结果将为长牡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泡沫分离后有机物颗粒的大小及含量入手,进行泡沫分离后有机物及胶体物质含量和物理特性的分析,研究了泡沫分离后的水质变化和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明显改善育苗水质,从而提高幼虫成活率和育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6.
海蜇养殖群体及自然捕获群体ITS 序列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自然海区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对烟台莱州湾和江苏海州湾自然海区捕获群体及威海养殖群体24个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DNA片段长度在1 080~1 096 bp之间,包括完整的ITS1,5.8S和完整ITS2序列。结果表明,在所测碱基序列中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4处多碱基插入位置,29个插入缺失位点。群体内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2.179~2.750和0.002 02~0.002 54,群体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值波动在2.797~3.031之间,遗传距离在0.002 30~0.002 81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在0.032 50~0.730 8之间,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指标数值比较相近,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小,群体遗传结构相似,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7.
采用多变量形态分析方法,对黄、渤海海域的丹东、烟台、青岛、赣榆、昌黎和莱州6个地理居群的扁玉螺的表型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68%、28.45%和27.67%,累计贡献率达97.8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烟台居群与青岛居群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二者首先聚为一支;丹东居群与赣榆居群聚为另一分支;昌黎居群、莱州居群与其它居群的趋异程度较大。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扁玉螺各居群之间的若干形态差异显著(P<0.05)。利用逐步判别法进行判别分析,建立了6个居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2.9%—86.5%,P2为52.4%—89.1%,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4.4%。上述结果显示,6个居群的扁玉螺在表型形态上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壳高、壳顶至胼胝高是反映其形态变异的主要性状,但各居群间的变异尚未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38.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刺参高温胁迫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中2个上调表达差异基因hsp70和l(2)efl,2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pcsk9和myp,在不同温度、不同胁迫时间以及不同组织中的应激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hsp70和l(2)efl基因相对表达量越多;而pcsk9、myp基因随着温度升高其表达量下降.在30℃高温胁迫0-3h时间内,hsp70表达量的变化最为显著,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l(2)efl在1h后开始明显的上调表达,在2.5h之后呈下降趋势;pcsk9和myp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表达量最小值分别在3h和2h.常温下hsp70、l(2)efl和pcsk9均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呼吸树中表达量最少,myp在消化道中表达量最高,在纵肌中表达量最少;高温胁迫后hsp70、l(2)efl均在呼吸树中上调表达量变化最显著;pcsk9和myP分别在呼吸树和纵肌中下调表达量变化最显著.这4种基因通过表达产物量的变化或作为功能蛋白直接参与代谢调节,或作为调节蛋白调控胁迫功能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来提高刺参对高温胁迫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通过对短蛸(Octopus ocellatus)受精卵室内控温孵化实验,并采用直线回归、Sine模型模拟等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发育的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K)、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和胚胎发育时期(Ts)与生长积温(K)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短蛸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5.15℃,受精卵发育到初孵幼体的有效积温为589.45℃·d,胚胎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19.46—23.06℃。利用Sine模型计算出的各温度下胚胎发育积温模拟值,与实际有效积温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短蛸胚胎发育至各个时期的生长积温需求总量是一致的,胚胎发育阶段所处时期(Ts)和生长积温(K)呈线性函数关系:K=26.72Ts+55.34(R2=0.996)。本研究获得了关于短蛸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生长积温的相关信息,为短蛸人工育苗、渔业资源管理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Sine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积温模拟估算方法可为其它海洋生物胚胎发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0.
采用紫外线遗传失活的太平洋牡蛎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担轮幼虫期胚胎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GISH检测结果显示,在早期胚胎中没有检测到外源太平洋牡蛎精子的遗传物质.实验结果可为研究异精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