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长安少陵塬全新世以来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4,24(1):63-67
根据作者的观察和测量,文章对长安县少陵塬区土壤侵蚀特征和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塬区土壤侵蚀的确定依据不是侵蚀面,而是土层保存程度和土层厚度的变化。高平地土壤侵蚀较弱,低地与洼地侵蚀较强,这是本文得出的与以往不同的重要规律。由塬边向塬内土壤侵蚀普遍减弱,但塬的内部也有侵蚀增强的显示,这种变化取决于塬内地形的起伏。气候对土壤也有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在全新世冷干期,还是在全新世温湿期,都存在着土壤侵蚀,但冷干期侵蚀厚度比温湿期显著大,前者侵蚀厚度比后者大7倍多。约从3100aBP全新世黄土沉积开始,土壤侵蚀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折。  相似文献   
102.
杜娟  赵景波 《干旱区地理》2004,27(4):535-539
通过对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塬、长安区少陵塬以及宝鸡陵塬的土壤侵蚀调查,得出了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塬区土壤侵蚀的一些重要规律。研究表明,塬区土壤侵蚀较弱,侵蚀强弱以土层是否缺失或土层的厚度变化为主要依据。塬区普遍表现出塬边侵蚀强,愈向塬里,侵蚀愈弱,而且进人塬内部,侵蚀以低洼地为强,高平地为弱的规律。强烈的沟谷侵蚀实际是洼地侵蚀的一种演变形式。冷干和温湿气候均会产生土壤侵蚀,且全新世冷干期侵蚀的土层厚度比温湿期大约7倍,但这并不代表温湿气候比冷干气候更有利于黄土高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NovAtel OEM4型GPS接收机所录取的星历数据的模块识别问题,研究了基于Visual C++6.0的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实现了对未来近一个月内任意时段GPS卫星位置、卫星健康状况等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04.
对青海省西宁地震台和湟源地震台观测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有关震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两个台站的水氡观测映震能力进行了探讨,为预报部门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与土壤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波  顾静  杜娟 《中国科学D辑》2008,38(3):364-374
根据关中平原4个剖面第5层古土壤风化特征的研究得出, 该层古土壤风化剖面厚度大, 明显超出了土壤发育的厚度, 形成了厚2 m多的风化淋滤黄土层; 第5层古土壤之下的黏土胶膜、风化淋滤黄土层、Fe2O3, CaCO3和元素Sr分布深度指示关中平原该层土壤发育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900余毫米, 含水量高的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至少达到了4.2 m, 在每年4.2 m深度范围土层含水量一般都在20%以上, 4.2~5 m深度范围内土层含水量也较高, 当时土壤水分充足, 没有土壤干层形成, 适于森林植被发育. 该层土壤发育时的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大于年土壤总蒸发量, 水量平衡为明显的正值, 大气降水能够正常补给地下水. 该层土壤发育的中、晚期土壤水具弱酸性特征. 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为亚热带气候, 而且比亚热带北缘的气候更暖湿一些. 那时秦岭以南和以北均为亚热带气候, 当时秦岭失去了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 夏季风活动强度大, 能频繁越过秦岭山脉, 并给该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决定了当时土层含水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6.
咸阳市三原县新庄不同植被土层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波  牛俊杰  杜娟  黄芳 《地理科学》2008,28(2):247-252
通过测定咸阳市三原县新庄2005和2006年降雨正常年份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得知,从地表向下土层含水量呈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2005年草地和玉米地土层含水量由上向下呈逐渐增高趋势,比同年12龄杨树林地和13龄中国梧桐林地平均含水量高约7%。2003年降水量达880 mm丰水年后,人工林土壤干层中水分完全恢复,人工林出现持续近4年茂盛生长期,预计2007年该区将会再次出现发育弱的土壤干层。  相似文献   
107.
给出了BCK一代数上(入1,入2).广义模糊关联理想,模糊关联理想的概念并在此定义下推出了它们的一些重要性质。  相似文献   
108.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挖掘土地潜力的重要方面,被认为是增加耕地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成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其在城乡统筹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土地规划和管理的角度着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街道5个村的农村居民点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定性、定量方法,采取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具有较大的整理潜力,采取合适的整理模式可以增加较多的有效耕地。  相似文献   
109.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旋回划分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根据黄土土壤特征的研究和黄土地层古土壤的识别和划分,结合磁化率测定,研究了黄土剖面冷干与温湿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的分层和代表的气候旋回变化。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和淀积成分,它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能够可靠地作为冷干气候的指示;250万年来的黄土地层至少可分为51层灰黄色古土壤与50层红褐色古土壤,代表了51个生物、气候、土壤旋回和亚旋回的变化。在50万年来的温湿气候阶段中,气候波动更频繁。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的方法,对西安南郊和陕北长武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土壤CO2释放量存在差异,气候偏冷偏干地区土壤CO2 释放量较小,气候偏热偏湿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较大。陕北长武土壤CO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 CO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 CO2释放量相对于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具有滞后性,滞后时间为4~6小时;土壤CO2释放量白天较少,夜间较多; CO2释放量变化显示,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土壤微生物夜间活动强度总体应比白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