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临汾台倾斜前驱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应是此次地震前显著的短临异常信息,同时给出了产生慢粘滑现象的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对2010年河津4.8级地震前周边台站前兆测项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震前临汾台短水准观测曲线先后呈加速—持平—转折—发震的典型异常图像,且与2003年洪洞4.9级地震前异常图像相类似;其他“十五”改造新增的形变、流体、地电等学科手段也存在多台项短期或短临异常,异常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2省5个台站,涉及多项前兆仪器;并利用地震行业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采用陕西省部分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使文章的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3.
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金矿产区之一,发育多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它们与中生代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有密切的关系,但对这些陆相火山-次火山岩的成因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本区金矿的成因认识和矿床勘查。本次研究采用先进的LA-ICP-MS锆石定年法、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与乌拉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存在密切成因联系的次火山岩(花岗闪长斑岩)进行深入研究。LA-ICP-MS锆石定年法获得乌拉嘎矿区葡萄沟岩体及其南部含矿岩枝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8.2±1.2Ma和106±1.1Ma,与区内宁远村组火山岩成岩时间基本相近,推断金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与东安金矿和高松山金矿为同期。岩石地球化学确定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σ=1.83~2.18)偏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微量元素和Sr-Nd-Pb研究显示其具有活动陆缘弧岩浆岩特点,进一步得出岩浆源区和成矿物质具有来源于新元古代形成的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的属性。早白垩世时,中国东部处于伸展应力体制下,尤其黑龙江构造活动强烈,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重融的岩浆活动频繁,结合已有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资料显示,推断区内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4.
王鑫  李艳  鲁安怀  王长秋 《矿物学报》2012,(Z1):175-176
自然界中部分金属氧化物与金属硫化物矿物具有天然半导体特性(鲁安怀,2003)。在地表系统中,这些矿物的半导体特性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微生物所能利用的化学能,从而促进非光合微生物的生长代谢(Lu等,2012)。已有研究表明通  相似文献   
145.
以MnSO4为原料,以空气为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K型水钠锰矿,并进行离子交换实验。能谱结果显示:Ba2+、Pb2+、NH+4和Ag+能够全部置换层间的K;而Li+、Cu2+、Zn2+、Ni2+、Mg2+、Ca2+、Na+和Cd2+离子交换样品仍残留1%~3%的K。XRD和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除Ag离子交换样品外,其它样品均保留了水钠锰矿的层状结构,但是离子交换过程中,矿物结晶度以及锰氧八面体的有序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差热-热重结果显示,离子交换样品在150~250℃和500~700℃有显著的物相变化和结构调整。层间离子半径和性质决定了高温相变产物。在650℃煅烧后,K+、Ba2+、Na+、Pb2+和Ag+等大半径离子交换样品生成具有(2×2)型或(3×3)型孔道矿物;而小半径离子不足以支撑水钠锰矿的层状结构,高温时发生分解生成低价态锰氧化物,其中Mg2+、Ca2+、Cd2+和Zn2+离子交换样品分解生成黑锰矿,Cu2+、Ni2+、Li+和NH+4离子交换样品则分解生成方铁锰矿。  相似文献   
146.
147.
对山西临汾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观测资料处理发现,与同台观测的普通倾斜仪相比,该仪器灵敏度高,记录的同震阶变幅度远大于普通形变倾斜仪;该仪器映震能力强,在2010年河津M4.8地震、洪洞M3.6地震、2009年陕西高陵M4.4地震等几次地震前记录到了明显的短期、甚至短临异常变化特征,尤其是在河津地震前更是出现了原始曲线形态、潮汐因子、加卸载响应比等多项丰富的异常信息,说明该仪器对山西带南部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分析本区及周边地震活动提供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8.
2010年1月24日河津M4.8地震前,临汾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观测到的异常变化为:1)震前1年曲线表现为典型的α、β、γ阶段性异常形态;2)震前35天至震后7天观测到慢地震过程;3)频谱分析表明:震前1个月观测信号在0.1、0.3、0.5 Hz频段附近频幅为明显增大,震前当月在0.1~0.5 Hz频段区间频幅表现为增强;4)震前2个月加卸载响应比出现高、低值交替跳动,并随主震的临近响应比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9.
基于2011年3至5月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水体与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室萌发培养实验,分析了绿潮暴发前期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南黄海水体中微观繁殖体空间分布趋势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紫菜筏架养殖区附近海域,在122°30'E以东区域未发现有微观繁殖体存在。3,4,5月份该区域海水中平均微观繁殖体数分别为144 ,164和140株/dm3,最大值分别为278,426,和537株/dm3;南黄海沉积物中微观繁殖体数量分布范围介于19~127株/层,表层微观繁殖体数高于底层。长江口以北靠近江苏近岸区域有微观繁殖体存在,数量介于1~10株/dm3,31°N以南区域和河口内未发现有繁殖体分布,由此可排除黄海浒苔等绿藻微观繁殖体由长江水携带入海或来源于长江口南部海域。在春季绿潮暴发前开展该海域微观繁殖体的研究,可为查明绿潮发源地及早期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基础资料,为预测和预警绿潮发生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0.
潘玉龙  李瑞香  李艳  孙萍 《海洋通报》2012,31(2):207-213
通过研究在中国近海海域鉴定出25种裸甲藻,但发现其中许多种的中文名在国内文献中不统一,不规范,有些甚至曲解了有效拉丁名的原意。该研究对中文名使用不规范、争议较多或者在国内尚未报道过的共13种裸甲藻的发现历史,拉丁属名与种名的确立以及修定过程做出描述,结合有效拉丁名的中文释义和物种的形态特征,按照具体的中文名修订与命名原则,给出一个科学的、能准确表明其分类地位的中文种名。另外12种裸甲藻的中文名在国内的使用相对准确且较统一,最后将25种中国近海裸甲藻的有效拉丁名以及中文名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