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新形势下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实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理念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首先通过三维激光仪采集点云数据,生构建绘图纸;再构建文化遗产建筑信息模型(BIM),并集成历史建筑的综合信息;最后结合VR技术实现效果展示,通过复原和再现将建筑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再生的数字形态,以全新的视角加以解读和利用。通过实际案例,系统全面地构建了以BIM为核心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和实践路径,搭建了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桥梁。  相似文献   
12.
金龙山-丘岭金矿区含金矿源层为上泥盆统南羊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组成含金矿源层岩石为高频互层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其中细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含成矿流体物性较好,页岩、板岩含成矿流体物性较差,构成屏蔽层.金鸡岭Ⅰ级复式向斜控制着金、砷、锑等异常范围;松枣Ⅱ级复式背斜控制着金的矿化带;金龙山-丘岭金矿Ⅲ级背斜控制着金的矿(化)体;镇安-板岩镇断裂的次级断裂是金矿化体的容矿有利位置.在成矿过程中,构造变形与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及储集密切相关.其规律是:①原生构造导致成矿流体的初次聚集.②第一期构造变形导致成矿流体的聚集.③第二期构造变形导致成矿流体运移及金矿床形成.此期变形是金的主要成矿期.④第三期构造变形使成矿流体进一步聚集和金矿体的富集. ⑤第四期构造变形是石英方解石脉的形成时期.总结出矿床形成模式.据此提出了在4种不同的构造部位找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老林,对不起,让你久等了!”9月5日晚9时许,从郑州刚刚开完会的河南省登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玉杰匆匆走进局大门口的信访接待室,热情地与前来上访的林玉刚打起了招呼。之后,高玉杰一边翻阅手中的卷宗,一边与林玉刚亲切交谈。  相似文献   
14.
道路网络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现有道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其发展趋势,论述了新一代道路网络模型的特征是以实际车道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以车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三维表达为主要内容,以地面、地上和地下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真实感表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唐未  王学昉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2022,44(10):100-108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饵料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为准确评估东海中南部海域饵料生物的营养关系,基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4月两个航次调查中收集的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对其营养生态位的季节变动特征及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跨度较大,海域整体食源多样性水平较高,营养结构较稳定;饵料生物δ13C和δ15N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饵料生物的营养级显著低于秋季;浮游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在两个季节间未发生明显的偏移,但其他饵料生物的生态位的位置和重叠度发生了一定变化,这或许与饵料生物摄食选择的季节差异有关;鱼类、虾类和头足类的营养生态位在不同采样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重叠和分化特征,证明了不同饵料生物对食物选择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生物营养生态位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东海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研究复杂构造和速度分布条件下地震资料的精确偏移.在波场模拟方面,本文采用了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1]推导了二维各向同性介质声波方程的数值模拟公式.并给出了声波方程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2-5](PML).在偏移方面,本文介绍了一种能适应介质速度横向变化的非稳态相移算子(NSPS)[6]及其叠后深度偏移方法.并对简单的四层模型和Marmousi模型进行试算.偏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条件下的各向同性介质声波偏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渊  刘子琦  吕小溪 《中国岩溶》2016,35(3):322-331
洞穴滴水与沉积物中的元素作为环境替代指标,在反映其物质来源以及反演古环境气候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喀斯特洞穴体系中的元素迁移机理,重点对土壤、基岩、滴水中Ca、Mg、Sr、Ba四种元素的迁移变化机制进行了系统归纳;结合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元素的来源与特性,进而对滴水与沉积物中元素比值所反映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应深入探究洞穴体系的元素迁移机制;结合洞穴环境体系的自身特点,区分元素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信息指示特征,提高沉积物中元素指示古气候环境信息的精准性;结合石漠化地表环境特征,从洞穴滴水的降雨响应研究入手,建立石漠化环境地下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亚洲内陆干旱区Heinrich (H)事件发生时的气候状况和植被响应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内陆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突变事件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BLK11A岩芯450~610 cm段的沉积物为研究载体,基于AMS 14C年代控制,通过岩性、粒度、 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钛含量( XRF-Ti)和孢粉变化特征等对H1突变事件(17~15 cal. ka B. P.)发生时流域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 1)H1时期湖泊岩性以砂质或者粉砂质的浅湖相为主,湖泊水位较低.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现出与流域现代扬尘一致的双峰分布特征,同时XRF-Ti含量增加,两者共同指示了流域局地扬尘发生频率增加,且对湖泊物质输入起主导作用;2)该时期耐旱的荒漠植被比例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流域生物量也相应降低,代表了流域植被显著退化;3)结合中纬度欧亚内陆干旱区其他地质记录,发现这一区域H1时期整体以冷干气候为主,风沙活动加强,湖泊萎缩,植被退化.主要原因为西风携带水汽的减少,使得能够到达该内陆区域的降水减少,另一方面温度降低导致了冰雪融水补给的减少,两者共同导致了内陆干旱区植被和环境的退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