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21.
近30年来藏北高原湖泊变化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limate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topographic map in 1975, the TM and CBER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aterials from the 1980s to 2005 as well as th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rate, maximum depth of snow and the biggest depth of frozen soil in the past 45 years, the water level area of four lakes at the southeast of Nagqu, Tibet including Bam Co, Pung Co, Dung Co and Nuripung Co show a distinct trend of expans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2005, the water level area of the above four lakes increased by 48.2 km2, 38.2 km2, 19.8 km2 and 26.0 k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1975, with the respective increase rate of 25.6%, 28.2%, 16.2% and 37.6%.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rming and humidifi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cent years such as rise of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of the evaporation rate an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761005 Author: Bian Duo (1966–),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o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22.
四种卫星遥感数据源的黄土滑坡灾害解译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研究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源,如何根据研究区特点和研究的目的,选择满足精度要求且经济合理的遥感数据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延安宝塔区为试验区,收集ETM+、Spot 5、CBERS-02、QuickBird数据,采用相同的波段组合及融合方法进行滑坡灾害解译效果对比研究,定量分析最小可识别图斑和最佳成图比例尺,依据对比结果提出滑坡灾害区划卫星遥感数据的选择原则,为定性、定量区划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3.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岩性组合、粒度分析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储油砂体主要为浊积岩,岩性为灰色泥岩、灰色中砂岩和灰色粗砂岩夹砂砾岩.岩石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见典型鲍马沉积序列,浊积扇是不稳定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物向坡折带及深水盆地的再分配的结果.研究该区具有多个浊积扇体,其中阜16井已获得低产油气流,说明阜东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24.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 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 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225.
李林  李卫林  王振宇  肖建设 《冰川冻土》2009,31(6):1161-1165
利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1961-2006年7个气象台站和2003年9月-2004年9月7个野外观测点风资料,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 通过地形因子的参数化处理, 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以精确推算复杂地形的极值风速, 并利用临时观测点风资料对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参数化处理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26.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叠层石灰岩中普遍发育海绿石。野外观察表明,海绿石主要分布在叠层石柱体间的泥晶灰岩中,呈薄膜状富集在叠层石鞘外缘;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海绿石呈不规则状的胶体形式,显示了原地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探针的组分分析表明,铁岭组中的海绿石为中成熟度的海绿石。由于产在潮下高能柱状叠层石灰岩中,铁岭组中的海绿石并不反映低沉积速率或沉积间断的沉积条件,与现代海绿石的形成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灰岩中的中成熟度原地海绿石是特殊沉积背景下的独特产物,为研究海绿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产出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227.
李林  李镜培  赵高文  崔纪飞 《岩土力学》2018,39(12):4547-4553
基于天然饱和黏土地基中静压沉桩扩孔问题的弹塑性解,以沉桩结束后桩周土体的应力状态为初始条件,推导了桩周孔压消散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考虑桩周土体再固结过程中的土体松弛效应,提出了采用有效应力计算天然饱和黏土中静压桩时变承载力的理论方法。通过已有离心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了沉桩结束后静压桩承载力随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提出的理论方法合理考虑了土体的原位力学特性、沉桩效应及沉桩结束后土体有效应力的变化,因而可以较好地预测静压桩的时变承载力。该研究成果为合理确定黏土中静压桩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28.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CO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玉树隆宝湿地生长季CO2通量日变化呈倒单峰型,夏季日变化幅度大,冬季日变化幅度小。4-9月CO2净交换量为负值,其余各月CO2净交换量为正值。全年CO2净吸收量为465 g·m-2。白天CO2通量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减小。CO2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呈正相关。高寒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2通量的影响很微弱。降雨事件发生后, CO2排放量在短期内有所升高。各影响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对高寒湿地CO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气温日较差,土壤温度,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低。  相似文献   
229.
在研究了GNSS定位质量分析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GPS、北斗以及组合导航的定位质量分析系统,实现了从坐标解算、质量分析、成果输出的一体化流程,从而将GPS定位的各个独立平台统一起来,对以后的实际生产和科研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30.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6,他引:31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变化在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南北及东西分布的差异,大地形特别是高原主要山脉走向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过突变;其空间异常类型主要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