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dynam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factors o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1-2010 were analyzed based on MODIS-NDVI data and climate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coverage in Inner Mongolia showed obvious longitudinal zonality,increasing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the region with a change rate of 0.2/10°N.During 2001-2010,the mean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0.57,0.4 and 0.16 in forest,grassland and desert biome,respectively,exhibiting evident spatial heterogeneities.Totally,vegetation coverage ha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Across Inner Mongolia,the area of whic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accounted for 11.25% and 29.13% of the area of whole region,respectively,while the area of whic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accounted for 7.65% and 26.61%,respectively.On inter-annual time scale,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for the whole region.On inter-monthly scale,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implying that the vegetation growth within a year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ater and heat rather than either single climate factor.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forest biome was mainly driven by temperature on both inter-annual and inter-monthly scales,while that in desert biome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on both the two temporal scales.In grassland biome,the yearly vegetation coverage had a better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while the monthly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influenced by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In grassland biome,the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on monthly vegetation coverage showed time-delay effec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配准的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定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寻找最优肺气肿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健康体检对照组5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1级21例,GOLD 2级31例。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分析平台,测定深吸气末LAA%-950和深呼气末LAA%-910。将呼气相与吸气相CT图像配准,根据阈值法计算出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和正常区域百分比(PRMNormal%)。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组间一般资料、CT定量指标和肺功能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参数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气肿的诊断效能。结果:轻中度CO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性别、吸烟指数、FEV1%、FEV1/FVC、吸气...  相似文献   
13.
2001-2010 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1  
基于MODIS-NDVI 遥感数据反演了内蒙古地区2001-2010 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规律, 并结合该地区同期降雨量和温度数据, 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植被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内蒙古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自西向东的变化速率为0.2/10°N, 10 年间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7、0.4 和0.16;(2) 2001-2010年, 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25%和29.13%, 二者之和大于植被覆盖度极显著减少和显著减少的面积比例之和, 后者分别为7.65%和26.61%;(3) 在年际水平上, 内蒙古植被生长总体上与降雨量的关系更加密切, 而在月际水平上, 降雨量和温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作用相当, 说明年内植被生长更依赖于水热组合的共同作用, 而与单一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降低;(4) 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月际水平上均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 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月际水平上均与降雨量相关性较强, 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在年际水平上主要受降雨影响, 在月际水平上与二者相关性相当;(5) 草原区月植被覆盖度对降雨量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上升,我国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建筑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建筑工程中,岩土工程尤为重要,其中地基勘察为主要的勘察内容。本文主要就岩土工程复杂地基勘察相关要点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减少建设成本和各类安全隐患,做好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分析和地基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岩土勘察包括多个方面,如施工现场地层结构、岩性等等,这些都会对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造成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行各业都在持续发展,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也需要不断发展新方向。本文以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为主,对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未来的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珠蛋白(Globin)在具有耐低氧和空气呼吸能力的乌鳢(Channa argus)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对乌鳢的globin基因家族进行研究。在基因组中鉴定得到18个globin基因,分属于Hb、Mb、Ngb和Cygb四个亚家族,其中Hb亚家族拷贝数最多,达14个,其余各亚家族仅有1~2个拷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乌鳢globin基因与硬骨鱼类聚为一枝,在进化上较为保守。对乌鳢globin基因结构分析得到4种保守结构域和5个motif。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仔稚鱼(受精后3~8 d)和幼鱼(4月龄)的鳃和鳃上器官中globin基因进行表达量检测。在仔稚鱼中,hbae1(包括hbae1.1、hbae1.2和hbae1.3)、hbb2(包括hbb2.1、hbb2.2和hbb2.4)和hbaa的表达量在鳃上器官发育过程中呈显著升高趋势,而hba1和hbb1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在幼鱼中,在空气暴露胁迫后,hbb2.2和cygb的表达量在鳃和鳃上器官中均发生显著变化,hbae1.1、hbae1.2和hbba的表达量在鳃中发生显著变化,hbae1.3和hbb2.1的表达量在鳃上器官中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现状及季节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评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进而为下一步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渔业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对蜈支洲海洋牧场近岛人工鱼礁区及海棠湾湾区的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2019年4月、8月、12月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显示:4月近岛人工鱼礁区域共捕获游泳生物63种,平均资源量密度为63.71 t/km2,8月、12月海棠湾湾区共捕获游泳生物68种和120种,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8.29 t/km2和7.21 t/km2。4-12月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3.532、3.478、4.414。三次调查中,鱼类优势种中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宽条鹦天竺鯛(Ostorhinchus fasciatus)均出现2次,其余种类均只出现一次。4-12月重要经济生物占总资源量的比重依次为72.46%、64.74%、57.59%。综上所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近岛人工礁区及海棠湾湾区渔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尤其是海洋牧场建设对于渔业资源的聚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重要经济鱼类少,个体较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隆起斜坡区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地层圈闭的重要有利区带。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识别不整合面,计算不整合面剥蚀量,进行沉积体系识别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发育2个角度不整合(TK、TE)及1个平行不整合(TK1bs);白垩系底部发育卡普沙良群、顶部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其中,卡普沙良群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卡普沙良群底部发育的上超不整合三角带是有利圈闭发育的重点部位,向古隆起斜坡区上超尖灭的三角洲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体,与上覆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巴什基奇克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的剥蚀不整合三角带也具有良好的地层圈闭条件,遭受剥蚀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上覆的古近系膏—泥岩沉积可作为优质盖层。该结果对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