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51.
渤海海峡及胶、辽两半岛海岸带黄土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区海岸带黄土的宏观分布具有地带性、坡向性、旋回性和超覆性等特征,某些物质成分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胶东半岛的含量有所差异。黄土粒度从北向南由粗变细,不稳定矿物含量北高南低,稳定矿物含量北低南高,体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异现象,不符合中国黄土沉积的大尺度分布规律。据此推断:形成本区黄土的主要动力因素为北向风,其物质是低海面时期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为主,大气环流或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和当地基岩风化物次之。  相似文献   
52.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滨海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中国滨海湿地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而破坏严重。自加入湿地公约之后,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有了一定进展,在湿地资源调查、法制建设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总体而言,中国滨海湿地研究水平较低,基础研究条件差,今后在基础理论和基础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应尽快开展滨海湿地普查,积极建设滨海湿地监测网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滨海湿地资源信息系统。重视滨海湿地的概念和分类体系、退化机制和恢复、滨海湿地评价、滨海湿地与全球变化以及湿地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努力使中国滨海湿地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3.
海底土性原位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莺歌海海区的柱状样品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进行抗剪强度测试结果与采样深度、水深等指标的相关分析,指出原位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取样深度、水深、剪切速率等,提出原位测试结果校正的几点建议。为原位测试结果的进一步应用作出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4.
黄河海港地区潮滩地貌及其蚀淤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我们所获得的实地调查和定期监测资料,归纳和综述了黄河海港地区湖滩地貌的分类体系,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地貌动态的基本特征、发育规律、蚀淤变化趋势及其对港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文中论述了在地球赤道上空,地月距离存在4.425a 的变化周期,是由于月近地点在8.85a的周期性运移中,每到黄径0°和180°(赤道线上)在地球自转的背景下使地月距效果相同所致。而每年的地近日点(1月3日或4日)正置圣诞节过后几天,因此,日、月、地相对运动每隔4.425a 在圣诞节前后三者距离总会达到最近。本文计算了1910~1991年圣诞节前后赤道上空地月距离的变化,发现日、月、地最近时与厄尔尼诺、地球自转、海平面变化,地裂缝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存在着统计上可以认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6.
海洋地质灾害对沿海城市人口和海洋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海岸港口航道、海底管线光缆、海洋平台基础等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海洋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提高。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大规模但不常见的灾害事件吸引了大多数公众关注和媒体报道,并促使政策调整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然而,海底气体喷溢、海底滑坡等小规模但更频繁的原生灾害事件,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影响,并且极易转变为灾害链导致灾害事件恶化,但社会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足够重视此类灾害风险。迄今为止,大多数海洋地质灾害的特征都可以被探测识别,但依靠现有的技术却很难有效监测。海洋地质灾害的原位监测需要更加严苛的技术能力,特别是突发性海洋地质灾害的原位监测难度较大。综述首先介绍了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的意义以及技术发展的挑战,然后对海洋地质灾害的监测要素进行总结探讨,重点阐述海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装备的应用情况,并对海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对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及其应用作了总结和展望。综述旨在分析总结海洋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技术装备及其应用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该项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7.
基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剖面资料和GYDY钻孔的岩性、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生物数据,将研究区26.2m以浅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DU 1~6.在高分辨率粒度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粒径组分、粒度参数、粒度资料图解和结构散点图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各沉积单元的粒度分布规律及对应的动力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期(约36.2cal.ka B.P.)以来的动力环境演化.结果表明:DU 6沉积单元为献县海侵层,形成于浅海陆架沉积环境,水动力环境强度弱,沉积作用以静水悬浮沉积为主;DU5沉积单元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动力强度大,动力环境变化复杂,粒度图解显示其整段或局部可能接收风营力改造,接受风成沉积物补给的可能性较大;DU4沉积单元冰后期约13.3~ 8.5ka B.P.,为河口沉积层,以中等到弱沉积动力为主,动力环境变化复杂;DU3沉积单元为狭义黄骅海侵层,形成于受多种营力作用的滨海环境,沉积环境较稳定;DU 1和DU 2沉积单元属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形成于较弱到中等动力强度三角洲环境,其中DU 2沉积单元可能受到黄河1855年铜瓦厢改道入渤初期尾闾大幅度摆动的影响,粒度特征变化复杂.各沉积单元的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与海侵-海退层序基本一致,是冰期-间冰期旋回海陆变迁过程中多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古气候变化仅在本区暴露于陆的末次盛冰期与冰后期早期对相应沉积单元粒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8.
鲁中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鲁中黄土是风成的,主要由低空地方风系(北向风)搬运的近源物质堆积而成,其次是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区为冰期裸霞的莱州湾海底和黄泛平原。粗颗粒含量变化一较好地反映本区气候的冷暖周期变化。中更新世中后期本区开始转冷,发育离石黄土;末次间冰期时,气候温湿形成厚层S1;到末次冰期气候变得更为干冷,冬季风效应增强,粗颗粒含量增多。到全新世气候向现代气候转变,但在转暖的过程中有短回冷事件,形  相似文献   
59.
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是影响海洋开发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取东海油气资源区的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资料中的灾害地质因素和对东海油气资源区灾害地质环境的充分研究,以灾害地质因素为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加权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海底稳定性进行分区定量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东海油气资源区基于地貌类型区划的海底稳定性级别。  相似文献   
60.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