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起伏差异小,难于确定。分析了沉积期微地貌控制着颗粒滩储层的发育及分布,因此,可通过对颗粒滩储层的研究,反演微地貌起伏。按此原理,建议具体研究步骤为:颗粒岩沉积为主体的等时地质体选取、储层成因确定、暴露时间确定、沉积期地貌恢复,以及成果检验应用。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A层为例,利用丰富的钻孔取心资料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表明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资料老、缺乏三孔隙度测井系列的盆地老区,这对于储层预测和新层挖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台地演化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沉积现象,即浅滩化,并通常认为其连续性较差.本文报道了最近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一种罕见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mega-shoaling)"现象.研究区于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受限的陆表海型碳酸盐台地,其中的雷-1-1亚段B层沉积了一套几乎遍及全盆地的滩相颗粒岩,形成所谓的巨型(盆地规模)浅滩化特征.根据岩芯精细描述和薄片镜下鉴定,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以砂屑云岩(灰岩)为主,其次为鲕粒云岩(灰岩),以发育局限泻湖-台内滩、局限泻湖-台内滩-台坪和潮坪-潮缘滩这3种向上变粗、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多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在横向上具有良好的可追踪对比性和等时性;基于岩芯刻度测井方法建立的测井相模板,对全盆地235口井进行了逐井解释,发现滩相颗粒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10~40 m,连续分布面积超过1.5×105 km2,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碳酸盐台地确实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型浅滩化作用.重点从古构造与古地貌、古气候、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和古水动力等成滩条件角度分析了这种巨型浅滩化的成因,认为多种地质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巨型浅滩化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包括平静的古构造环境、相对平坦的古地貌和蒸发岩的填平补齐作用;在稳定沉降的碳酸盐台地上,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多旋回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这既有利于颗粒滩在垂向上的多旋回连续叠加发育,也有利于颗粒滩的横向迁移、连片和叠置,从而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巨型颗粒滩沉积,形成巨型浅滩化.对这种碳酸盐台地具有现今盆地尺度的巨型浅滩化研究,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台地滩相沉积的认识,还因滩相沉积通常发育优质油气储层,所以还具有重要的储层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33.
早成岩期喀斯特化研究新进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四川盆地多个层位的、不同岩相的碳酸盐岩具有差异岩溶特征的发现与思考,结合当今国外有关碳酸盐岩早成岩期喀斯特化研究进展的调研,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归纳。(1)喀斯特物质基础可分为孔渗性较好的早成岩期岩石与致密的晚成岩期岩石2类。它们分别以基质粒间孔和裂缝作为岩溶水的输导介质,形成所谓的非受限管道与受限管道,从而控制了不同成岩期岩石的喀斯特形态特征,并强调不同成岩期碳酸盐岩孔渗性控制喀斯特缝洞发育模式。(2)重视不同地理环境对喀斯特化的影响,按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岛屿、海岸型喀斯特和大陆型喀斯特2类:前者主要以与大气淡水透镜体相关的化学溶蚀为主,发育极具识别意义的侧翼边缘溶洞,但其影响是局部性的;后者以地表、地下河流的机械侵蚀为主,地下暗河沉积发育,其影响是区域性的。(3)重点关注目前国内涉及较少的早成岩期喀斯特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判识标志以及溶蚀机理等研究成果。最后,结合四川盆地古生界多个层位类似早成岩期喀斯特的发现与识别,分析总结早成岩期喀斯特型储集层发育及分布特征,以期今后对类似喀斯特现象的发现、识别以及相关储集层的勘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4.
崇明东滩盐沼潮沟水动力过程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7月在上海崇明东滩盐沼内部采用复合测量手段进行了现场观测,对取得的盐沼水动力过程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崇明东滩盐沼内部的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潮沟及盐沼表面对潮波产生严重阻尼作用,潮波传播至盐沼内部时,潮沟水位波动明显异于外海,水位上升极快,而下降慢。当潮沟有退水时,涨潮初期的当地水位上升并不是潮水进入潮沟的结果,而是流向相反的潮沟进口涨潮水和潮沟内退潮水形成的水位壅高;(2)潮波进入盐沼内部时,风具有一定作用,向岸风可抬高潮沟及盐沼内部水位,离岸风反之;(3)潮沟水流流速与潮沟水位变化率、外海潮位变化率都不存在相关关系;(4)潮沟水位低时,过流断面较小,涨潮水进入潮沟时,潮沟水一旦改变流向,就具备很高的流速并伴随流速峰值的出现。潮沟水向盐沼表面漫溢时,过流断面突变,潮沟流速出现峰值。由于潮沟退潮水位变化慢,盐沼表面水归槽时并没有产生潮沟流速峰值。根据崇明东滩观测结果,概括了盐沼水动力过程的影响因素,指出了以后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36.
Response of Coastal Groundwater Table to Offshore Stor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rge ground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 coastal aquifer during an offshore storm. The storm induced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mean shoreline elev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pulse-like oscillation. This pulse propagated in the aquifer, resulting in the 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A general analytical solution is derived to quantify this new mechanism of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The solution is applied to field observations and is found to be able to predict reasonably well the observed storm-induced 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hase shift of the oscillation as it propagates inland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3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1+2亚段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产物岩石类型,并总结出5种岩石类型组合,分别形成于局限-蒸发台地内的颗粒滩、滩间海、丘滩复合体、台坪和局限瀉湖沉积环境。纵向上可构成局限瀉湖-颗粒滩-台坪、局限瀉湖-丘滩复合体-台坪等4种典型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结果表明,颗粒岩类与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类是盆地东北部马五1+2亚段最主要的原始岩类,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藻黏结岩和泥晶云岩,其中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与丘、滩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这些认识将为深化区内古环境和储集岩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恢复的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可以近似代表高台组沉积前的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同时,该古地貌高地南缘的相对低地是龙王庙组颗粒滩最发育的地区,表明龙王庙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具有类似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在加里东-海西期,经侵蚀窗补给的岩溶水顺层流动的活动规律受控于该古地貌,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差异发育和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即在古地貌斜坡带和岩溶水汇聚的沟谷地带,岩溶改造作用最强,所形成的储层质量最好;在孤立古地貌高地,岩溶改造作用相对较弱,所形成的岩溶型储层质量相对变差。结果表明该古地貌是龙王庙期沉积古地貌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结果,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也为后期新钻井和开发井所验证。该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供相似地质背景的同类工作对比参考。  相似文献   
39.
以四川盆地川中磨溪构造下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为研究对象,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多旋回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方法。通过对海水咸化旋回、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古气候变化旋回沉积特征与成因的分析,磨溪地区嘉二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沉积界面特征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这种高频沉积旋回具多成因机制特征。在此基础阐明了高频米级旋回的划分原则,提出了一种多旋回沉积界面优选的依据与方法,据此,重新厘定了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段小层划分方案。通过精细对比,建立了近于等时的地层格架。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运用岩电特征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时带来的多解性问题,并使各亚段和小层接近于等时的沉积体,为沉积微相及储层的成因和分布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40.
河流中潜流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光球  李凌 《水科学进展》2008,19(2):285-293
河水和地下水交换——潜流交换对溶质和污染物的归宿起着重要作用。潜流交换机理主要包括泵吸交换和冲淤交换。泵吸交换是由于河床形态引起的水头梯度,这些水头梯度诱导了对流传输;冲淤交换发生是由于移动河床截留和释放孔隙水。潜流交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河道流量、河床水力传导性、河床形态、河道弯曲、河床不均匀和背景条件。还探讨了反应性溶质、胶体颗粒共存情况下潜流交换的规律。对潜流交换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