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岩溶地下水通道是隐伏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现象,开展城市隐伏岩溶通道探测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岩溶通道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常规二维探测难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表征。基于此,文章采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城市隐伏岩溶地下通道进行了精细探测,结合地球物理数值模拟和应用实例,分析三维高密度电法对不同充填类型岩溶地下通道的成像效果。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较二维探测在数据量和分辨率上均有较大提升,可更直观地表征目标体三维电性结构特征,该探测方法对岩溶地下水通道成像具有优势;通过对武汉市源泉村岩溶地下水通道三维电性成像,揭示了该低温热泉的地下水运移特征,可为城市地热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煤田地质工作者对厚煤层和巨厚煤层的成因都十分关注。不少人从沉积环境、构造控煤及成煤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和争论,迄今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理论上,在成煤过程中沉积底面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保持平衡,才能形成厚煤层或巨厚煤层。那么在什么部位、什么因素能造成以上两个速度的长期均衡呢?   相似文献   
13.
特枯水情对长江中下游悬浮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江中下游气象资料、历史水沙资料和2006 年10 月现场水沙观测资料, 分析了 典型枯水年大通站的月均径流量和输沙率特征、2006 年特枯水情产生的气候背景以及对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和悬沙粒径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 枯水年长江干流输沙量有显著的减少, 2006 年特枯水情下大通站汛期输沙量仅占多年平均值(1985-2000 年) 的19.8%。在特枯水情 和三峡工程蓄水的背景下, 2006 年10 月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平均为0.057 kg/m3, 只占 2003-2005 年10 月平均值的20.6%。2006 年10 月长江中下游悬沙中值粒径平均为4.8 µm, 悬沙中值粒径只占多年平均值的26.3%, 占近期平均值的41.8%。含沙量、悬沙粒度和中游 河床冲淤特性的综合分析表明, 城陵矶-湖口河段水沙垂向交换强, 是三峡兴建以后近期河 道调整频繁的河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的贡献较大, 尤以鄱阳湖的贡献最大, 长江中下游其他支流对长江干流含沙量的贡献较小。汉江和巢湖对长江中下游悬沙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洞庭湖和鄱阳湖则对悬沙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北支水道萎缩淤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58~2009年长江口北支水下地形实测数据,基于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水道趋于萎缩淤浅,其发展特征表现在河道宽度缩窄、水深变浅、水域面积减少以及河槽容积缩小;其驱动原因为1955年左右的自然河势调整以及几十年来沿岸人工围垦工程;北支萎缩淤浅造成了水道消亡加速、水沙倒灌风险加大。拟应采取修闸建坝等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北支水道的价值,减小其负面风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比值方法于铀矿床水分散晕及其它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它作为普查找矿、解释和评价水异常、判别铀矿化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和使用价值。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包括α多道能谱法和α-β积分法。能谱法是七十年代以来最先进和可靠的方法。而积分法虽是六十年代的方法,但使用实验室通用仪器来完成,也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大干沟一带铜金锑矿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昆仑地区处于中朝、塔里木-柴达木、扬子和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裂解和拼合。该区以Au、Co、Cu、Pb、Zn、Hg、Sb、As元素组合为特征,其中多处已证实为矿致异常,共发现矿床、矿点等198处,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目前在大干沟一带已发现铜多金属矿化带一条、金锑含矿构造蚀变带一条。矿化特征基本一致,均赋存于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内及两侧的灰白-烟灰色方解石石英脉内,且具有南侧金锑矿化、北侧铜多金属矿化的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东海西湖凹陷沉降史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钻井及地震剖面资料获取现今地层厚度数据,通过去压实、构造剥蚀量及沉积物负荷校正,计算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恢复凹陷构造沉降史;在此基础上应用McKenzie的均一多幕拉伸模型计算单井拉伸因子β,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由北向南雁列式开裂成盆;综合构造沉降、拉伸因子计算结果,并结合构造应力场特征,本文将西湖凹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左行拉伸裂谷、热沉降和右行拉伸裂谷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刘红  何青  吉晓强  王亚  徐俊杰 《沉积学报》2008,26(5):833-843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水体表层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对环境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勇  韩震  杨丽君  徐俊杰  刘曦 《海洋学报》2012,34(1):145-152
基于1974-2009年15个时相的陆地卫星影像,采用Gordon模型在长江口地区开展了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研究。对反演结果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近40 a来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最大下降幅度达40%;悬浮泥沙浓度演化规律与长江口来沙量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曲线拐点与2003年的长江截流、2006年三峡水库蓄水等重大工程事件吻合良好。在忽略波浪、地形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在长时间跨度范围内,遥感技术反演的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对长江流域环境变迁与人类水利工程活动响应敏感,较好的揭示了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