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地震破坏状态概率分析是抗震结构最优设防水平决策与全寿命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们曾根据"三水准"设防原则和地震烈度的危险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二种实用分析方法.本文建立了结构破坏状态概率分析的地震易损性理论基础,提出了极限状态地震易损性和破坏状态地震易损性的概念.从地震易损性理论的角度,对二种地震破坏状态概率简化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第1种方法是一种考虑结构宏观抗震能力不确定性的半理论半经验易损性分析方法,而第2种方法则是一种不考虑结构宏观抗震能力不确定性的简化易损性分析方法,根据地震破坏状态概率的计算结果对二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2.
大气透过率计算是辐射传输模拟的核心,快速、精确的卫星通道透过率计算方法在卫星资料仿真与反演、卫星资料同化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论述了卫星通道透过率快速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基于Taylor展开、最优光谱采样、主分量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理论等方法的论述,分析了不同代表性模型的基本原理、模拟精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快速透过率模拟的订正方面,本文分析了云水吸收对卫星微波通道透过率的订正,并对模拟透过率的直接订正、辐射传输的光学路径订正、通道光谱中的气体重叠吸收订正以及气体连续吸收订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还论述了我国在卫星通道透过率快速模拟和透过率订正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快速透过率模拟的首要应用对象是变分框架下的卫星通道辐射资料同化,其本质是把基于吸收强度、谱线线型等复杂物理过程转化为在数学空间高度线性化的计算方法.基于Taylor展开和基于最优光谱采样方法,快速计算有效层光学厚度是当前主流的卫星通道透过率快速计算途径.而如何重新定义不依赖于卫星天顶角的预报因子、将更多的可变气体从均匀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以及定义充分而又具有足够伴随精度的预报因子集合、卫星观测倾...  相似文献   
603.
镇江市是江苏省破坏性地震发生较多的地区。对镇江市主要发震断层开展活动性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查明其发震能力,对于镇江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市区威胁较大的主要隐伏断层有4条,分别为幕府山-焦山断裂、五峰山-西来桥断裂、丹徒-建山断裂、汝山-上会断裂。通过开展浅层人工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相关工作,评价4条断裂的活动历史、活动性质、规模、展布及最新活动时代。研究结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丹徒-建山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汝山-上会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和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是目标区具备一定发震能力、地震危险性较大的2条断裂;判断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为6.0级,幕府山-焦山断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为6.5级。  相似文献   
604.
北淮阳东段变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自侵入北淮阳东段佛子岭(岩)群的变花岗岩中两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585Ma和509Ma。小溪河片麻岩套中含早加里东岩体;佛子岭(岩)群的时代为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605.
油气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是油水层识别、储量计算及开发方案制定的一项关键工作.油田实际生产中,常用于确定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方法多达十余种,利用诸多的方法来确定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太过繁冗,而利用单一方法又易于引起误差或不确定性.为了根据各方法的适用条件精准地确定油气储层的物性下限,本文系统调研了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方面的文献资料,依托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详细归纳总结了实际生产中常用的静态法确定油气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并对其油气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确定的动态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结合笔者的科研实践,探讨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之后,基于油气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06.
目的:通过相位对比Micro-CT研究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并探讨该技术对在体内耳微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成年小鼠,麻醉后处死;应用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扫描小鼠双侧内耳;重建CT数据,像素点大小9μm;进行图像重组,得到像素点尺寸不同的CT图像。结果:在像素点大小为9μm的CT图像上,可清晰观察耳蜗蜗轴、骨螺旋板、椭圆囊斑、球囊斑等微小结构;像素点大小为36μm的图像仍可显示以上目标结构;像素点大小为54μm的图像上,各微小结构边缘不太清晰,只可显示其轮廓;像素点大小为72μm的图像上,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已不可见。结论: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对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成像具有明显优势,且在像素点尺寸不大于36μm的条件下,相位对比Micro-CT可较为清晰地显示在体小鼠内耳微小结构。   相似文献   
607.
刘洋  张鹏  刘财  张雅晨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4):1400-1412
人工地震方法由于受到野外观测系统和经济因素等的限制,采集的数据在空间方向总是不规则分布.但是,许多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如:多次波衰减,偏移和时移地震)都基于空间规则分布条件下的地震数据体.因此,数据插值技术是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中关键环节之一.失败的插值方法往往会引入虚假信息,给后续处理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迭代插值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地震数据重建思路,但是常规的迭代插值方法往往很难保证插值精度,并且迭代收敛速度较慢,尤其存在随机噪声的情况下,插值地震道与原始地震道之间存在较大的信噪比差异.因此开发快速的、有效的迭代数据插值方法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本文将地震数据插值归纳为数学基追踪问题,在压缩感知理论框架下,提出新的非线性Bregman整形迭代算法来求解约束最小化问题,同时在迭代过程中提出两种匹配的迭代控制准则,通过有效的稀疏变换对缺失数据进行重建.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本文方法,并且与常规迭代插值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regman整形迭代插值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恢复含有随机噪声的缺失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608.
张蕊  孙兰香  陈彤  王国栋  张鹏  汪为 《地质学报》2020,94(3):991-998
岩石岩性识别在油气田探测开发、研究地球成因及演化发展、地质灾害分析预测等众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因此岩石的识别分类对于地质勘探分析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岩石的分类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岩石表面指纹图谱分析及分类方法。通过LIBS对岩石表面不同位置进行激发,获取原始光谱数据。对收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去除异常点、归一化等预处理操作,根据岩石矿物成分确定五种含量差异较大元素(硅、铝、钾、钠、镁)的特征谱线并得到元素指纹图谱。然后选择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进行分类,分别建立利用光谱均值的分类模型和多维指纹图谱融合的分类模型,并对两种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利用光谱均值的分类模型准确率为59. 4%,多维指纹图谱融合的模型分类准确率为96. 5%。实验结果表明,元素指纹图谱展示了岩石表面元素分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种类岩石本身的不均匀性结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岩石的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609.
为解决传统基于重力场数据一阶导数定义的总水平导数和解析信号振幅存在无法均衡深浅异常振幅的问题,应用重力全张量梯度数据,提出改进的倾斜导数地质体边界识别方法NTDM。经模型验证,NTDM在收敛性、抑噪性和边界识别精度方面均有提升。利用NTDM将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划分为14个边界较为清晰的构造单元,借助垂线偏差数据对郯庐带中南段的构造应力场和壳幔密度差进行反演。结果显示,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上显著相关,构造应力最大差异值约为16 MPa,壳幔密度差约为0.2 g/cm3,构造应力等值线密集处与构造单元划分的边界以及地震分布情况对应较好。郯庐带中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EW,南段主应力方向以EW-NWW为主,总体呈EW向,与震源机制解、地应力测量和GPS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10.
主要讨论如何将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集成到天线阵列接收机中,如何与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实现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自适应等特点,实现节点定位,将GNSS天线阵列接收机的几何监测功能与传感器的物理监测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地面/地下、几何/物理的三维立体自动化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