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9 毫秒
61.
降水对热带西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娟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2):154-160
本文应用IAP9-AGCMⅡ九层大气环流数值模式,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降水对热带西南太平洋SSTA(海温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温正异常下,夏季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降水明显偏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正常或偏多。海温负异常下,夏季赤道中太平洋降水偏少,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略偏少。当该区域SST异常时,从总体看降水对该异常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为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我国华中和西南、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  相似文献   
62.
一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的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钢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3):294-302
本文对1998年6月12~13日的一次长江中下游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使用一个η坐标细网格暴雨数值模式对其作了数值试验。结果发现,与该暴雨过程相联系的β中尺度系统主要表现在低层的切变线及地面的β中尺度气旋,气旋的东移和发展引起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在启动该场暴雨过程中,位势不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深厚的β中尺度“涡柱”是该暴雨雨团的明显特征;地形对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有重要影响,该切变线强度对暴雨过程的降水量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3.
对两个飑线个例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桓  张铭 《气象学报》1988,46(1):92-96
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中尺度试验计划的实施,中尺度数值模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讨论了对1982年6月17日苏北飑线、1975年6月5日北京飑线所进行的数值模拟。限于计算条件,主要模拟飑线系统的产生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64.
张铭  黄思训 《气象学报》1987,45(1):30-38
本文将柱坐标中正压无辐散大气的运动方程组作适当简化后,求出了螺旋行星波的非频散椭圆余弦波解,并得到了波速公式及波参数间的一些诊断关系。这些关系绝大多数与观测事实相一致,故在大气中这种非频散的椭圆余弦波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可作为真实的非线性波动的第一近似。  相似文献   
65.
张铭 《气象学报》1985,43(2):144-152
本文用柱坐标中原始方程的五层对称模式,讨论了风场垂直切变和热源的垂直分布对台风发生发展的作用。用定常热源做的试验表明台风上层的反气旋环流是台风发展的结果。初始风场的垂直切变不利于台风的发展。台风的发展与热源的垂直分布有很大关系。热源的垂直分布廓线若为下大上小的形式,则有利于台风发展。  相似文献   
66.
朱红伟  蔡其发  张铭 《高原气象》2003,22(4):361-364
提出了一个考虑地形坡度的非线性Kelvin行波解的模型,在假定了地形坡度沿山脉走向不变而仅在垂直于山脉走向的方向有改变的情况下,求得了该模型的解析解,这有助于加深对沿海山地捕获波的认识。文中还将该解与经典情形(即侧边界取为垂直刚壁而底面为水平)的解作了比较,发现前者的波速与扰动振幅均较后者要小,这与我国东南沿海武夷山区的沿海山地捕获波的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67.
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热带气旋中的β偶极涡环流,结果可见,在中层的偏差流场上,有清晰的β偶极涡环流,即涡旋中心以西为气旋性环流,以东为反气旋性涡旋,理论分析表明,该β偶极涡环流是由地转涡度平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68.
将非线性迭代时间积分方案用于大气环流模式 IAP AGCM-II中, 并用 Rossby-Hauwitz波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该方案能长期稳定的积分。此外, 还将采用该方案的模式(其中物理过程不变)和原 IAP AGCM-II模式作了模拟结果的比较, 以考察其效果; 发现采用该方案模式对降水尤其是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能力较原模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9.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月异常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70.
利用了无摩擦、不可压情况下的旋转流体线性方程组,基于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背景流中海洋内波各个模态垂向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无背景流时,海洋内波的垂向结构为简谐波;模态越高,其在垂直方向结构就越复杂,这时其模态属海洋内波的离散谱。在有垂直切变的背景流时,因受背景流的调制,其波形发生变化;此时海洋内波的前几个模态仍与简谐波类似,属海洋内波的离散谱,而此后的模态垂向结构不再光滑连续,出现了间断(奇性),该间断处即为临界层,该具有间断的模态属海洋内波的连续谱,而其积分则为海洋内波波包。正海洋内波在海洋中非常常见,是发生在密度稳定层化海水中的一种波动,其最大振幅出现在海洋内部,是重要的海洋中尺度现象。海洋内波的存在,使得海水运动以及水文要素的分布与变化更加复杂。由于内波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时空特征的随机性,内波成为海洋学研究中的难点。鉴于海洋内波在海洋学和军事上的意义,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的活跃领域。对海洋内波垂向结构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