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证据权模型作为一种数据综合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在模糊证据权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地质单元思想的矢量证据图层构建和数据综合方法,并通过实例作具体阐述:它以矿点缓冲区图层作为训练图层,以各证据变量图层在空间上的叠置所形成的唯一地质单元作为评价对象,统一计算各个证据变量的证据权重,进而基于地质单元进行证据综合和后验概率成图。与基于栅格(或规则格网)的模型不同,基于矢量证据权模型以具有明确地质内涵的地质单元(而非规则网格单元)为预测单元,易于解释,并且消除了边界误差;相比基于规则格网划分所得到的成矿单元,以矿床(点)缓冲区作为训练对象,提高了已知矿点的代表性。实例表明:若预测单元大小为初始栅格大小整数倍,各缓冲等级平均面积计算误差为0.26%,否则面积平均误差达到6%;即使在预测单元大小为初始栅格大小整数倍情况下,矿点平均计算误差也达到4.78%。因此,基于地质单元思想的证据权预测单元划分方法在精度上优于基于栅格或规则格网方法。  相似文献   
32.
加权证据权模型的应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据权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信息综合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然而,它要求变量间相互独立,地质上很难满足这一条件.如何削弱条件不独立对证据权预测结果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数学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对传统证据权模型进行校正,比如采取加权的方法对原证据权模型计算的证据权重进行修正,以便消除非条件独立性的影响.对近期提出的多种加权证据权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基于同样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方案,对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种加权证据权模型均可不同程度地削弱证据图层条件不独立性的影响,其中,基于逻辑回归的加权证据权模型优于其他加权方法.   相似文献   
33.
海底水道不但是沉积物搬运过程中从源到汇的关键环节,而且由于其中常常发育可作为良好油气储层的砂岩,近年来已成为深水沉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在建立了该区莺歌海组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每个四级层序低位体系域内海底水道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海底水道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由于构造稳定、物源供给充足,高频海平面变化得以被沉积物记录下来,因此,可被识别出体系域发育齐全的多个四级层序,且在每个四级层序低位体系域内都发育了大量海底水道,具体包括斜坡水道和轴向水道两种类型,它们总体具有汇聚型特征.海底水道演化过程中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过程影响,呈现出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渐变小的特征.这些被快速沉积速率所记录下来的高频海平面变化及海底水道演化特征,为更好地理解可作为良好油气储层的海底水道的成因机制及其控制因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4.
本文基于琼东南盆地15口钻井和西沙石岛岛礁“西科一井”的钻井资料,结合过井地震剖面,系统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沉降(沉积充填)和西沙岛礁生长速率及其变化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与琼东南盆地沉降和西沙岛礁发育之间的耦合关系,三者在发育时间和发育过程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南海古海水中Sr同位素组成变化也表现出对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变化很好的响应。相对于深水区,浅水区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及其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盆地的沉降速率及其变化。琼东南盆地的沉降(沉积物堆积)和西沙岛礁的发育过程均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青藏高原的3个隆升期,时间自老到新分别为:23~16 Ma BP、16~5.5 Ma BP、5.5 Ma BP至今。相比而言,岛礁的发育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更为密切。在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期,相应发生盆地沉降(沉积充填或沉积物堆积)和岛礁生长速率的加快,同时对应发生了南海海水87Sr/86Sr比值的增大,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可能是影响琼东南盆地乃至整个南海沉降(沉积充填)、岛礁发育和古海水Sr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西沙群岛是南海生物礁体系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我国生物礁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点区域。对采自西沙石岛"西科1井"岩心7层共107个白云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含量测试分析,旨在通过分析白云岩层的REE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西沙岛礁白云岩的成岩环境及其与古气候事件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沙石岛礁相碳酸盐岩中7层白云岩具有相似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含量、配分模式和元素异常等),表明其形成于相近的成岩环境;埋藏压实及其所导致的成岩作用未造成白云岩层中REE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白云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白云岩化作用的成岩环境及成岩流体的性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REE、Sr含量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西沙岛礁白云岩主要形成于高盐海水作用条件下的低温偏氧化环境,潟湖环境下高盐卤水的渗透回流作用是导致白云岩层形成的主要形式;白云岩的形成在时间上与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冷事件相对应,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控制了岛礁白云岩层的分布;由于气候变冷在岛礁周围形成礁滩潟湖,相对封闭的潟湖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气候环境形成高盐度卤水,这种比重较大的高盐卤水沿孔隙下渗,交代蚀变早先形成的方解石类碳酸盐,从而形成了西沙岛礁中的白云岩层。  相似文献   
36.
乌石凹陷南部陡坡带流二段大型储集体发育条件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合钻井、古生物、地震、薄片等资料,分析了乌石凹陷南部陡坡带大型储集体的发育条件、类型、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提出湖平面、物源、断裂及古地貌等耦合控制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大型储集体的发育,其中强烈的湖退事件是发育大型储集体的古湖盆演化基础;充足的物源供给是形成大型储集体的物质保证;显著的断裂聚砂效应和适宜的地貌条件是构建大型储集体的重要汇水机制。大型储集体的主要类型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主要受断面缓坡带及沟谷地貌的控制,沉积上岩性较粗,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为主;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受转换断阶带、帚状断阶带及相对宽缓地貌的控制,沉积上岩性较细,微相除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以外,河口坝及远砂坝也较为发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型储集体的发育特征,明确了乌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的有利勘探层系为流二段下层序高位域,西段的有利勘探层系为流二段上层序低位及湖侵域;而各大型储集体的前端,由于岩性圈闭、岩性-构造圈闭及构造圈闭等发育,且埋藏浅、靠近生烃中心,还位于油气运聚的优势方向,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37.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相似文献   
38.
以琼东南盆地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岩相、地震相、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陆架边缘三角洲这一重要深水储层类型,并与正常陆架三角洲、浅海砂坝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 究 表 明:琼 东 南 盆 地北部三亚组一段沉积时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期,岩性由浅灰色细砂岩-灰白色钙质细砂岩组成了多个反旋回序列,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前积特征,整体位于陆架边缘附近,明显区别于浅海砂坝和陆架三角洲;通过壁心储层物性分析,陆架边缘三角洲河口坝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单储厚度大、砂岩粒度粗,储 层 物 性 较 好,鉴于陆架边缘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层特征,有望成为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又一主要靶区,并对其他深水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
张道军  任娜  刘越岩 《测绘通报》2011,(2):63-65,80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纸介质及图属分离管理的CAD格式地图,若能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其加以利用,将大大节约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本.从GIS空间分析角度着眼,系统地研究基于空间位置的属性数据连接方法及其实现,提出一套基于空间位置的点、线属性连接算法,并以Visual Basic为集成开发环境,结合中地公司提供的MapGIS二次开发包,...  相似文献   
40.
西沙群岛西科1井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科1井由于矿化重结晶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普遍发育, 无法采用传统的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年代标定.但是该井δ13C变化曲线与南海及全球主要大洋的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完全相同, 可以用来准确标定200 ka以来的地层年龄.该井0~50 m深度对应全球氧同位素1~7期, 5 m处地层时代为14 ka, 为氧同位素1期的底界年龄; 11.70 m处为氧同位素2期的底界, 年龄为29 ka; 13.90 m深度年龄为57 ka; 到35.65 m为氧同位素6期底界, 年龄为191 ka, 同时δ13C值表现出冰期低而间冰期高的特点, 取自25.21 m的珊瑚U-Th定年年龄为131.062±2.320 ka.通过碳同位素定年发现, 石岛缺失近代5 ka以来的沉积物, 在间冰期向冰期转换时因海平面下降造成碳酸盐台地暴露剥蚀.全球气候变化是石岛碳酸盐台地δ13C值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