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日本绒螫蟹放流群体12S rRNA序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参考果蝇与蚤状溞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457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158bp(34.57%)、178bp(38.95%)、51bp(11.16%),70bp(15.32%),与果蝇与蚤状相同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42.
Black rockfi sh Sebastes schlegelii juveniles(30–40 mm total length) were immersed in a range of calcein(CAL) solution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50 to 250 mg/L and alizarin red S(ARS) solution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100 to 500 mg/L in fi ltered seawater(salinity 30) for 24 h. Fluorescent marks were detected in otoliths(sagittae, asteriscus), scales, fi n rays(dorsal, pectoral, ventral, anal, and caudal fi n rays), and fi n spines(dorsal, ventral, and anal fi n spines) after a 60-d growth experim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50–100 mg/L CAL, acceptable marks were produced in the otoliths and fi n spines by all concentrations of CAL and ARS. In particular, marks were clearly visible under normal light in the sagittae, asteriscus, and fi n spines of fi sh immersed in 200–500 mg/L, 300–500 mg/L, and 200–500 mg/L ARS, respectively. Scales and fi n rays had acceptable marks at much higher concentrations(≥50 mg/L CAL, ≥300 mg/L ARS for scales and ≥50 mg/L CAL, ≥200 mg/L ARS for fi n rays). The mark quality was highest(i.e., acceptable marks were observed in all sampled structures after immersion marking) in fi sh immersed in 150–250 mg/L CAL or 300–500 mg/L AR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marked fi sh compared with controls 60 d post-marking( P 0.05).  相似文献   
43.
海草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而底栖藻类是海草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201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在荣成月湖草场的三个断面上对其中分布的大型底栖藻类进行了随机取样调查,并对不同季节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藻类16种,隶属3门13属,其中红藻门2属2种,棕色藻门褐藻纲4属4种和绿藻门7属10种;草床和空斑内的藻类季节变化均显著(P=0.000,P=0.008),春季草床内底栖藻类种数最多(13种),秋季S3断面的草床内底栖藻类生物量最高(2191.44±1021.16)g·m~(-2),冬季三个断面的空斑内和夏季S2断面的空斑内为发现底栖藻类;大多数情况下,各断面上草床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大于相应断面上空斑内的值;聚类和排序结果显示,在一年四季中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在草床内和空斑内大都呈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和海草分布特征对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4.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和海水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点,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表型差异。本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胶州湾与天鹅湖菲律宾蛤仔壳长(SL)与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重(W)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由于其近似圆形的形态使得所能测量的外部指标较少,限制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在其地理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判别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天鹅湖群体比胶州湾群体具有更高的SH/SL和SW/SL比值,壳形椭圆较圆且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基于GLM模型的Logistic回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别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归属,判别正确率高达94.23%。本研究为双壳类物种地理群体判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5.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6.
海藻多糖空心胶囊是以海藻多糖与植物膳食纤维作为主要材料研制的一种植物空心胶囊。对海藻多糖植物空心胶囊(植物壳)、明胶空心胶囊的阿奇霉素、头孢氨苄和布洛芬3种药物模型的胶囊剂进行了药物溶出度和溶出速率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海藻多糖空心胶囊在药物最终溶出量和加速稳定性试验上优于或同等于明胶空心胶囊,因此海藻多糖空心胶囊具有代替动物明胶空心胶囊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7.
2009年5、8、10和12月,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葫芦岛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到鱼卵44粒,仔稚鱼79尾,共鉴定出13个种,隶属于6目10科11属,其中有2种舌鳎类的鱼卵未能鉴定到种。优势种为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春季垂直拖网采集到5粒鱼卵、8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和33.33%,平均密度分别为24.272和38.835ind/100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31粒鱼卵、47尾仔稚鱼和5粒鱼卵、24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0%、66.67%和20%、73.33%,平均密度分别为4.463、6.767ind/100m2和17.934、86.083ind/100m3;秋季和冬季都仅在水平拖网采到鱼卵,出现频率分别为10%和25%,密度分别为0.259和0.324ind/100m2。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间出现交替。春、秋、冬季鱼卵、仔稚鱼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均较低,且各值均低于夏季,说明夏季种类结构相对其余3季稳定,多样性指数高、种类组成复杂、种间分布较均匀。本研究结果与该海域1998年同期(5、8月)调查结果在数量分布上有明显差异,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8.
1 INTRODUCTION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is one of important issues for learning digestive physiology of fish, and widely applied in commercial fish culture. So far, the data obtained in fish showed that the diges- tive enzymes were qualitatively similar …  相似文献   
49.
辽宁省地热观测现状及映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辽宁省地热观测台网的概况,从观测资料的正常稳定性特征出发,分析了地热异常形态及其与地震的联系,阐述了应用地热前兆异常预报地震的思路。  相似文献   
50.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鱼礁区生态环境效应、生物群落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效应特征,构建北方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基于2010—2011年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每月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年平均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647和0.614,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均为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态系统。综合分析认为,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对该礁区进行长期连续的调查监测,以进一步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