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太平洋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的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与钴结壳资源量间呈多重分形分布。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与资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类型结壳分布叠加的结果。水深—资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资源量复杂分形的原因可能与海山基底洋壳有关,海山基底洋壳年龄老于165 M 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于165 M 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内海山地形与资源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物质输运与生态环境受海域沉积动力特征和物质来源影响。本文利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的粒度、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资料,采用Pejrup M等提出的三角图分类法对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将研究区分为8个沉积环境分区:二个强动力河口现代沉积区,二个近岸水团交汇作用区,一个陆架水团锋面区,二个残留沉积区,一个冷涡旋的现代沉积区。对比分析了各沉积动力环境区的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条件,揭示各种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特征,以及各种沉积环境的物源输入特征,为长江、黄河与东海间的物质输运和交换等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物源、搬运介质、沉积条件等因素对海岸—陆架沉积体系的影响,为河口沉积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口外东南泥质区柱样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参数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径、常量元素等的相关性,探讨了150 a以来稀土元素的来源、制约因素及对沉积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柱样稀土元素总量(ΣREE)变化范围不大,分布范围为158.38~197.87 μg/g,平均值为183.49μg/g,总体...  相似文献   
14.
应用热释光技术对南海东部海域(13.00°~22.00°N、117.00°~119°30′E)4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测量,结合气烃组合指标C1/(C2+C3)及甲烷碳同位素判别地表气烃的成因类型,并有效指示了海底深部油气藏散失引起的放射性异常,研究还发现热释光在不同沉积粒径中的测试剂量不同,结果为黏土质粉砂大于砂质粉砂;热释光也与部分化学元素含量有关,与稀土金属Nb、金属元素Zr呈显著正相关,与微量元素S、Ba呈负相关;天然热释光还与不同区块的沉积物酸解气烃甲烷、丙烷、异丁烷呈强烈正相关。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热释光和气烃的异常值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中太平洋SA海山钴结壳勘查网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勘查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的资源信息过程,选择最优勘查网度是降低勘查成本、加快勘查速度的关键之一,地质统计学方法在勘查网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选取中太平洋SA海山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质统计学法,建立SA海山结壳厚度的理论变差函数模型.根据估计方差是勘探网度和网型的函数这一原理方法,分析认为当前的勘查网度无法控制该海山钻结壳的分布,还需加密调查取样,并模拟得出了最优勘查网度,为大洋矿产勘查航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海沉积物成因环境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能客观反映东海沉积物的粒度模式和沉积环境间关系,本文在东海调查已取得的1233个站他的表层粒度分析数据中,选用了其中220个样品进行了大数据Q型因子分析的尝试,以此为基础又进一步选择了具有较为代表性的97个站位补充作了表层样品的粒度概率曲线成因分析,作者试图从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着手,以因子分析和群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为手段,结合沉积物的组分特点、形成历史,对东海特别是陆架区沉积物的成因环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北陆坡区铁锰结核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取自南海东北陆坡区的铁锰结核成分进行了X射线衍射,中子活化和电子探针研究,结核的组成矿物有δMnO2、针铁矿,水针铁矿,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钾长石,伊利石和白云母等。铁锰成分变化较大:Fe为7.1%-16.0%;Mn为5.8%-7.7%。Cu,Co,Ni,Pb含量低,分别为0.04%-0.06%、0.11%-0.15%、0.02%-0.03%和0.05%-0.07%,Mn/Fe比值为0.7。铁锰结核从内壳层向外壳层含铁量逐渐增加,Cu,Ni含量波动降低,反映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沉积环境波动,陆源碎屑物供给增加和Mn,Cu,Ni,Co元素来量变化的影响,具有典型边缘海水沉积成因铁锰结核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in size model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East China Sea, typical samples have been selected from analytical data of 1233 surface sedi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analyses of these samples have been made.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s and history of its formation, the authors try to divide the genetic types of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and present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9.
20.
中西太平洋海山形态类型与钴结壳资源分布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西太平洋海山形态剖面的山体高度、山顶直径、基底直径、山顶直径与基底直径之比、山体坡度、山体高度与基底直径比值六个参数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可以根据山体高度与基底直径的比值对海山形态类型进行分类:比值小于0.10的为平顶海山(Ⅰ类),大于0.10的为尖顶海山(Ⅱ类),对于等于0.10的海山需参考平坦度和山体坡度,平坦度大和山体坡度缓的为Ⅰ类,反之为Ⅱ类。西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马绍尔群岛基本以平顶海山为主,介于中西太平洋之间的威克—马尔库斯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莱恩群岛平顶海山与尖顶海山共同发育。对各种类型海山上钴结壳分布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尖顶海山还是在平顶海山,板状结壳均比较发育,但砾状结壳在平顶海山比在尖顶海山的发育。中太平洋尖顶海山的结壳比平顶海山的发育,但由于山顶面积小,钴结壳资源量不大。仅从平顶海山看,在麦哲伦海山区、威克—马尔库斯海山区板状结壳比中太平洋海山区、马绍尔群岛、莱恩群岛的板状结壳发育,前者的板状结壳平均厚度大于3 cm,后者的板状结壳平均厚度小于3 cm,总体上是西太平洋平顶海山钴结壳比中太平洋平顶海山的发育。两种类型海山各方向上的资源分布明显不同,在平顶海山的西部山坡的资源比东部山坡的丰富,尖顶海山的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