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卫东 《现代测绘》2003,26(6):38-40
数字区域建设已在全国省级范围内取得重大进展,数字区域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一个基层测绘管理工作者的眼光就一个县级市如何进行数字区域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82.
本文简述了地图市场的需求和地图编制的现状,对地图编制中资料的现势性、地图功能的实用性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3.
张卫东 《地震研究》2008,31(2):186-192
对广州地区一例地基-基础-隔震板柱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与常规设计方法及非隔震体系的比较,研究了该体系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阻尼比、地基土特性、基础刚度、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土体深度、上部结构刚度和地震波等因素对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2004年冬季有段时间,在同样天气条件下,本站日照时数比周边站偏少(观测场四周并无障碍物)。进一步对比发现,在全天无云或少云、能见度很好的情况下偏少较少,多云或有中、高云系存在、能见度不太好的情况下偏少较多。原先怀疑是显影药品有问题或配药不当引起的,但更换药品并反复进行配药试验,问题依旧。  相似文献   
85.
极值理论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极值方法的Ⅰ-Ⅲ型和Ⅰ型修正式四种分布模型以及在地震应用过程中的识别方法、参数估计、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预测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各模型与实际资料偏离程度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基本估计;对模型类型的选择给出了两种较实用的检验方法和应用上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为拓展极值方法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范围,本文还给出了13种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公式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6.
为了掌握高海拔多年冻土区露天煤矿边坡形成后的水分变化规律,明晰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特征,依托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露天煤矿矿坑开挖过程,运用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采场边坡的水冰环境。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内分布着连续的厚度不等的多年冻土(岩)层,矿坑开挖切割不同岩性的冻结地层而形成多种类型的边坡,由于边坡地层岩性和结构的差异而使岩体含冰特征体现出较大不同。原始冻结岩土体因开挖形成边坡而使其温度与水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边坡表面地层由温度和水分稳定态转化为温度与水分敏感态,即逐渐由多年冻土(岩)层转化为季节冻土(岩)层,在水分和温度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边坡岩体的水冰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通过地层温度和水冰环境的调查与分类概化,可为研究岩体的真实冻融劣化规律及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从控制理论出发,把世界早期用于地震观测的直记式地震仪器系统作为地震波信号的跟随系统,利用经典控制理论系统传递函数,这一反映系统动态特性本质的数学模型,从时域、频域分析了观测系统跟随地震波信号的动态特性。给出评价系统动态性能的时域指标:系统的阶段响应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超调量σ%!⒌鹘馐奔漪s(即过渡时间)以及系统稳定稳态误差es。并根据最小相位原理在频域里给出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峰值  相似文献   
88.
文中基于青海和周边地震台网72个台站以及震后布设的12个流动观测台站于2021年5月22—27日记录的青海玛多M7.4地震主震及1 357次余震资料,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对余震位置进行了修定,获得了1 289次余震修定后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后,余震基本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NWW向线性分布,震源深度由重新定位前主要集中于5~10km变为在5~15km深度范围内相对均匀地分布。根据重新定位后的余震分布特点并参考地质断层及现场考察的地震破裂带展布情况,依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选取了6个矩形区域内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联合采用模拟退火与高斯-牛顿算法反演获得了每个区域断层面的详细参数。结果表明,主干断裂为长约146km、总体走向为285°~290°的高倾角大型左旋走滑兼逆冲断裂。重新定位还显示,主干断裂东、西两侧有分叉现象,可能是大地震发生时期由于复杂的应力分配导致触发并新产生2条分支断裂,断裂整体显示为树形。西侧分支走向为306°,与主干断裂相交,夹角为21°。东侧分支走向近EW,与主干断裂的东段相连。  相似文献   
89.
利用2008年汶川M8.0地震获得的强震动记录数据,根据《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暂行规程》计算得到各台站处的仪器地震烈度值,分析仪器地震烈度与宏观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研究该仪器烈度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所得的仪器烈度值与宏观烈度完全吻合的比率为47.5%,偏差±1度以内的比率为89.1%,说明二者对应情况较为理想,仪器烈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实际的震害情况;在各宏观烈度区内仪器烈度值虽然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但其均值与宏观烈度区值的偏差相对较小,均控制在±0.3度以内。另外,文中还绘制了汶川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图,虽然与宏观烈度在整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仪器烈度分布与宏观烈度分布不可能完全一致。仪器烈度与宏观烈度的概念和属性有所差异,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不应混淆和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90.
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5.6、M6.4及M5.2地震中获取的120条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处理及分析,给出获取记录的地震动参数,绘制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发现其长轴均成NW-SE方向展布。将3次地震实际PGA观测值与俞言祥~([1])、汪素云~([2])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发现实际观测值与俞言祥预测值更吻合。对比分析典型台站的加速度反应谱,发现震级愈大,长周期分量愈明显;震级愈小,幅值衰减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